【作者简介】
陈兴良,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参见(德)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王世洲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页。
参见(德)弗兰克:《论责任概念的构造》,冯军译,载冯军主编:《比较
刑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页。
前引,第137页。
参见童德华:《
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前引,第11页。
参见(德)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施密特修订,修订译本),徐久生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页。
前引,第257页。
前引,第122页。
参见(日)小野清一郎:《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王泰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参见(德)贝林:《构成要件理论》,王安异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前引,第17页。
参见许玉秀:《当代
刑法思潮》,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参见(日)大塚仁:《
刑法概说(总论)》(第3版),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6页。
前引,第138—139页。
前引,第311页。
参见(德)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603页。
参见(日)川端博:《
刑法总论二十五讲》,余振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9—260页。
前引,第405—406页。
前引,第41页。
前引,第45页。
前引,第51页。
前引,第381页。
参见(日)大谷实:《
刑法总论》,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37页。
参见(日)野村稔:《
刑法总论》,全理其、何力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80页。
前引,第283—284页。
参见(日)西田典之:《日本
刑法总论》,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页。
参见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31—365页。
参见陈兴良:《规范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