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信息不对称视野下外部性克服的经济法分析

  
  4.强化营利性中介机构的行为及其责任。《公司法》、《证券法》、《产品质量法》等都对一些中介机构的资质、行为及其法律责任作出了规定。具体来看,《产品质量法》第19条规定:“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承担产品质量检验工作。法律、行政法规对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第21条规定:“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认证机构必须依法按照有关标准,客观、公正地出具检验结果或者认证证明。产品质量认证机构应当依照国家规定对准许使用认证标志的产品进行认证后的跟踪检查;对不符合认证标准而使用认证标志的,要求其改正;情节严重的,取消其使用认证标志的资格。”因为中介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政府行事,并且面向社会大众,所以其违法行为的消极影响会相对更大些,故应该对其配置相对较严厉的法律责任;并且在法律执行过程中,也应强调严厉,因为若对其违法行为不依法处理,会引发民众对这些机构的信任危机,从而影响整个行业;此外,应该尽可能使这些中介机构负无限责任,各投资主体之间负连带责任,从而约束并促进其提供正确、有效信息。[33]

【作者简介】
胡元聪(1974—),男,四川南江人,汉族,西南政法大学讲师,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学、法与经济学。
【注释】 “内部性使交易一方遭受了额外的损失,这虽然不像外部性那样经过了双方的自由交易,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内容没能事先在交易合同条款中明确下来,从而在价格上得到了一定的反映,结果,在交易过程中,交易的潜在利益被有优势的一方攫取,并使另一方遭受损失。程启智.中国: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50.
研究内部性问题的学者较少,通过CNKI搜索发现,篇名中含有有“内部性”的论文仅有10篇,截止日:2008年1月5日。
刘水林认为,经济法具有信息传递功能,如果没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等的存在,如不对经营者或生产者的信誉、产品质量等有充分的了解就不会发生交易关系。参见刘水林,雷兴虎.论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法学评论.2004,(2):38.
【参考文献】[1][21][30][33]应飞虎.从信息视角看经济法基本功能[J].现代法学.2001,(6):5,5,5,6.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9.
[3]沈满洪,何灵巧.外部性的分类及外部性理论的演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152.
[4][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63.
[5][美]兰德尔.资源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155.
[6][美]史普博.D.F.管制与市场(中译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9:64-65.
[7]程启智.中国: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49-50.
[8][13]贾丽虹.外部性理及其政策边界[D].华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45,44.
[9][27]胡元聪.法与经济学视野中的外部性及其解决方法分析[J].现代法学.2006,(5):130,133.
[10]王廷惠.外部性与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兼论政府角色定位[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1):16.
[11]邹先德.论经济外部性的法律特征[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79.
[12]曾国安.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与经济后果[J].经济学动态,1999,(11):58.
[14][英]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15]赵时亮.代际外部性与不可持续发展的根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4).
[1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R].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2.
[17][20]石声萍.经济外部性问题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88,94.
[18] Arrow,k. “The Economic of Agency”,In Principals and Medical Care:the Structure of Business[J].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闻德锋.论信息不对称的经济法规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4):59.
[22]付泳.论非对称信息市场参与者不良行为的治理[J].甘肃社会科学,2002,(3):32.
[23]王莉萍.经济法如何保障交易公平——从功能视角研究市场规制法[J].法商研究.2003,(2):80.
[24]杨耕砚.从委托代理关系探寻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途径[J].黑龙江财专学报.2000,(4):34-38.
[25]侯琦.论信息不对称对政府信用的影响[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01.
[26]高立忠.信息不对称与中国法治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5,(2):105.
[28]王冰,黄岱.信息不对称与内部性政府管制失败及对策研究[J].江海学刊.2005,(2):54.
[29]刘大洪,廖建求,刘建新.消费信息不对称的克服[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4,(3):41.
[31]应飞虎.信息失灵的制度克服研究论纲[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34.
[32]沈满洪.环境经济手段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