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分析,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如图)的含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环境被损害的程度的增长是缓慢的,但当超过一定的闭值之后,损害程度就会迅速增长,但那时再补救已为时晚矣。而对于未来的这些情况,现代人是信息不充分的。这种时间上不均匀的信息,又会因为人们在空间上的分散,就更不容易在灾难发生前知道。人们一般不会把以后的成本算在目前的帐上,但一旦按过去的成本进行交易,就必然会导致C的情形的加剧。C的情形一旦发生,由于代际的跨度,作为受损者的后代人是无法追索的。[17]因此,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外部性产生成为必然。
(二)信息在空间上分布不对称产生的外部性
1.信息在数量上的不对称产生的外部性
首先,信息在同时代的经济主体之间有无上的不对称产生的外部性。主要表现为隐蔽行动和隐蔽信息。[18]隐蔽行动是指信息优势方拥有不能为他人准确观察或了解的行动。隐蔽信息是指信息优势方拥有某些不能被其他参与人观察到的知识和信息。在信息源仅仅被相关利益群体中极为微小的一部分成员所控制时,如在A,B构成的利益群体中,事情发生时产生的信息源要么被A控制,要么被B控制。由于人的机会主义动机,个人有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愿望,再加上信息不对称形成的隐蔽行动和隐蔽信息使另一方无法进行限制,控制信息源的成员拥有信息或者故意隐藏信息而没有控制信息源的成员则缺乏信息,从而形成一个知道另一个不知道的信息不对称局面,这就是信息的有无上的不对称。由于不对称信息和不完全的合同使负有责任的经济行为者不能承担全部损失或利益,因而他们不承担他们行动的全部后果,由此引起各方的利益冲突,破坏了市场均衡或者导致市场均衡的低效率,导致(外部性的产生)及市场低效益。[19]例如在中国,大部分老百姓买彩电买的几乎都是尺寸而不是质量或清晰度,21寸的售价要是比29寸的高,其销售就困难了。这和彩电生产商与百姓之间存在信息有无上的不对称有关。但似乎生产商更知道,百姓不愿意为了解关于以尺寸定价格之外的其他细节支付成本,所以这样的无知状态迫使生产大众化的厂商不断扩大尺寸,而对进一步改善图象和音响质量的积极性就不高了。也就是说,生产者“纵容”了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并利用它为自己谋取了利润(因为或许,改善图象和质量的成本大于扩大尺寸的成本)。在这种交易关系中,信息在外部性供体与受体间的分布不完备使外部性得以产生。[20]
其次,信息在同时代的经济主体之间多少上的不对称产生的外部性。信息在同时代的经济主体之间多少上的不对称主要是指信息在经济主体之间拥有数量上的不相等。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一方比另一方更拥有信息的优势,其原因主要有三[21],第一,信息公共产品特性导致分布不均匀。信息的公共产品特性使信息只有很弱的排它性。这里所说的再生产成本低就是指信息的弱排它性,这种弱排它性一方面使信息提供者的收费存在困难,另一方面很容易使各主体在信息提供问题上产生“搭便车”现象,从而导致无私人主体愿意提供信息,因此有的信息多有的信息少。第二,信息获取存在成本导致的不均匀。因为“要了解某一方面的的信息或知识是必须花费成本的。例如,要知道交易对方的资信状况,就必须亲自或委中介机构进行调查,着都需要花费昂贵的成本,这就构成了市场参与者搜寻信息的障碍。” [22]第三,信息获取能力差别导致的不均匀。信息能力获取的差别导致了信息分配的不均匀。包括主观上能力欠缺即知识的有限性;也包括客观上市场拥有和能支配的资源有限性导致的获取能力的差别。其中,有部分不充分是可以通过改变信息主体而得到克服的,有部分是不可能得到克服的。因此信息优势的经济主体可能对信息弱势的经济主体产生外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