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法律的“在场”与“不在场”——对一起赡养纠纷调解事件的法社会学分析

   利科尔考证出“symbol”一词在希腊语里的涵义是“暗示”,确切地说,是“唤起或暗示意义”的意思,象征是“在一个谜的不透明的透明性中显示其意义的”(里克尔(利科尔),2003:17)。 
   即象征的意义通过自身的在场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中文文献  
  傅华伶,2006,“从乡村法律制度的建设看法律与发展,纠纷的解决与经济发展”,载梁治平编,《国家、市场、社会:当代中国的法律与发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费孝通,1985,《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  
  郭星华、王平,2003,“国家法律与民间规范的冲突和互动——关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项法社会学实证研究”,《江海学刊》,第1期。  
  郭星华、杨杰丽,2006,《实践中的法律援助》,《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何林军,2004,“意义与超越——西方象征理论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季卫东,2001,“调解制度的法律发展机制”,易平译,载强世功编,《调解、法制与现代性:中国调解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陆思礼,2001,“毛泽东与调解,共产主义中国的政治和纠纷解决”,许旭译,王笑红校,载强世功编,《调解、法制与现代性:中国调解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梁治平编,2002,《法治在中国:制度、话语与实践》,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强世功编,2001,《调解、法制与现代性:中国调解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瞿同祖,1981,《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  
  沈家本,1985,《历代刑法考》,北京,中华书局。  
  苏力,2004,《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修订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谢晖、陈金钊主持,2002~2006,《民间法》,第一卷~第五卷本,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朱景文,2001,《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与方法——法制化、本土化和全球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朱耀平,2003,“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的本体论转向”,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译著部分  
  【美】埃尔曼,2002,《比较法律文化》,贺卫方、高鸿钧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意】艾柯,1990,《符号学理论》,卢德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美】昂格尔,2001,《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美】布莱克,2002,《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郭星华等译,麦宜生(Ethan Michelson)审校,北京,法律出版社。  
  【加】弗莱著,吴持哲编,1997,《诺思洛普·弗莱文论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德】黑格尔,1997,《美学》,第二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德】胡塞尔,1999,《逻辑研究》,倪梁康译,第二卷第二部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英】怀海特,2006,《过程与实在》卷一,周邦宪译,陈维政校,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美】伽达默尔,1989,“作为象征的艺术”,载胡经之、张首映主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第三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美】伽达默尔,1995,《真理与方法——补充与索引》,洪汉鼎译,台北,台湾时报出版社。  
  【美】伽达默尔,2002,《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美】卡多佐,1998,《司法过程的性质》,苏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美】里克尔,2003,《恶的象征》,公车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日】千叶正士,1997,《法律多元——从日本法律文化迈向一般理论》,强世功、王宇洁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美】瑞泽尔.G等, 2004,《古典社会学理论》(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影印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法】托多罗夫,2004,《象征理论》,王国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德】韦伯,1998,《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李强译,北京,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  
  【美】韦勒克.R、沃伦.A,1984,《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  
  英文文献:  
  Ehrlich, Eugen, 1999, Fundamental Pinciples of the Sociology of Law, translated by Walter L. Moll,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  
  Gadamer, Hans-Georg, 1992, Truth and Method (Second Edition), trans. Revised by Joel Weinsheimer and Donald G.Marshall, New York: Crossroad.  
  Hamilton, V.L., and Sanders, J., 1992, Everyday Justice: Responsibility and the Individual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Heidegger, Martin, 2005, 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trans. by Daniel O.Dahlstrom,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