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业部关于颁发《电力系统联网
可行性研究内容深度规定(试行)》的通知
(1997年11月15日 电计[1997]580号)
根据我国能源与负荷分布极不均衡的特点和大电网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快实施“西电东送”和不失时机地推进大区电网互联、最终形成全国联网,是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立统一开放、健康有序的电力市场的必要条件。为适应电力工业发展新形势需要,进一步贯彻电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的原则,规范电力系统联网前期工作,提高电力系统联网规划设计水平,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根据《全国电网规划和联网规划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计规划〔1996〕24号文)的要求,组织编制了《电力系统联网可行性研究内容深度规定(试行)》。经征求有关单位和有关专家意见,现颁发试行。
各单位在试行中有何问题和建议请告我部规划计划司(国家电力公司计划投资部)和电力规划设计总院。
附件:电力系统联网可能性研究内容深度规定(试行)
电力系统联网可行性研究内容深度规定(试行)
说明
本规定主要起草人:陈冠南 曾德文 张运洲 葛旭波 杨江权
1 总则
1.1 为了规范电力系统联网前期工作,统一联网可行性研究内容深度,特制定本规定。
1.2 联网前期工作包括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系统专题设计三个阶段。可行性研究应在审定的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进行。必要时也可根据项目法人委托直接开展可行性研究工作。
审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为编制和审批联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书提供依据,并为下一阶段联网工程系统专题设计创造条件。
1.3 联网前期工作应贯彻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执行有关的设计规程、规定等,并满足以下原则:
1)联网要体现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符合全国联网规划;
2)联网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论证和投入产出分析;
3)联网要体现平等协商、利益均沾、按效益分担费用的原则;
4)联网方案应做到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运行安全可靠,符合电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及其分级负责的原则,并考虑分期建设的可能性。
1.4 联网可行性研究报告可分以下几个部分:
1)总论
2)电力系统
3)送受端变电所(或换流站)规划选所(站)
4)交流(或直流)送电线路规划选线
5)联网工程投资估算及财务评价
电力系统论证是联网可行性研究的核心组成部分,其重点是全面分析联网效益,充分论述联网的必要性,确定合理的联网规模,进行多方案的联网方案技术经济比较,提出推荐方案(包括系统二次初步方案)。
1.5 联网可行性研究的经济比较及财务评价方法要按国家发布的《关于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工作的若干规定》及《电力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实施细则(试行)》、《
企业财务通则》和《
企业会计准则》等有关文件执行。
1.6 本规定适用于跨大区或省间电网互联可行性研究。对特大型水、火电基地向外区送电及其促成的联网,由于涉及面广,考虑的因素复杂,本规定未能包括其可研全部内容,仅供参照执行。
2 工作依据
2.1 说明工作任务的依据,上级主管部门和项目法人对本任务的要求。
2.2 阐明本任务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作概况,上级主管部门对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意见,全国中长期电力规划、全国联网规划与本任务有关的原则意见,有关省(市、区)中长期电力规划。
2.3 根据任务要求合理确定设计水平年及远景水平年。远景水平年用于校核分析,应取设计水平年后5~10年的某一年,且宜与国民经济计划的目标年份相一致。
3 电力系统概述
3.1 电力系统现况
分别说明两端电力系统实际负荷水平、负荷特性、电源结构、装机容量、供需平衡、电网结构以及存在的问题。
3.2 负荷预测及分析
1)根据联网各地区历史负荷、现况及中、长期规划,在对电力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经济结构调整对用电增长变化的影响,提出电力需求水平,一般应考虑高、低两种情况;
2)分析相关电网的负荷特性,提出各类负荷曲线及相应的特性指标。
3.3 电源建设
1)简述联网区内能源资源分布、开发现状及其规划;
2)简述互联电网相关地区的交通运输状况及其规划;
3)综合分析联网各地区电源建设及联网送电电源的概况。
3.4 电网结构
说明设计水平年联网两侧系统主网架结构规划。
4 联网效益分析
4.1 联网效益可以分为电量效益和容量效益两类。电量效益包含减少弃水电量及降低运行经营成本等效益。容量效益包括错峰效益、调峰效益、降低备用容量效益、紧急事故支援效益及跨流域水电补偿调节等效益。
4.2 当系统内的电能通过联网后能更多的被利用,或两系统内由于电源结构及其技术经济指标不一样,通过联网后,发电运行成本有明显减少时应计算电量效益。
4.3 用电错峰包括季错峰、月错峰及日错峰三种情况。当联网后,因两系统内的负荷特性差异、并计及水电运行特性的影响,而能减少火电装机容量时,应计算错峰效益。
4.4 当两系统联网后,能提高水电厂调峰能力、减少系统内火电装机时,应计算调峰效益。
4.5 联网后降低备用容量效益可根据联网前后等失负荷概率值(即LOLP值)求得。
4.6 系统紧急事故支援效益可根据发电可靠性原理,计算系统电量不足期望值EENS,进而求得减少停电损失的费用。在目前对停电损失费用计算尚无统一规定的情况下可暂不计算紧急事故支援效益。
4.7 不同流域水电厂之间的跨流域补偿调节效益,因涉及面广,可变因素多,工作量大,应另列专题研究。
4.8 上述联网效益由于系统特性及不同运行方式的内在联系,可能出现效益重复计算的情况,在综合分析时,对总效益取值应做适当调整。
5 联网规模确定
5.1 根据两侧电网的负荷预测及电源规划,分别进行电力、电量平衡,说明两侧系统在设计水平年内需要和可能交换的容量和电量,并分析远景水平年可能的变化,结合联网效益的大小,提出合理的联网规模或分阶段实现的规模。
5.2 综述联络线的作用,确定设计送电能力及典型的日运行方式。
6 联网方案选择
6.1 根据联网设计规模,拟定联网方案;至少应有两个以上的可比方案。联网方案拟定一般要考虑下列内容:
1)送电容量及起、落点分析;
2)电压等级选择;
3)联网方式选择,包括交流、直流或交直流混合方式等;
4)变电所(或换流站)所址简述;
5)送电线路导线截面初选及路径方案简述;
6)分期建设及过渡方案研究;
7)提出因实现联网所需要增加的送变电工程项目;
8)简列联网输变电工程经济指标。
6.2 对不同联网方案应进行潮流、稳定(包括暂态稳定和动态稳定)、短路电流、无功补偿等必要的电气计算,初步验算送电线路的传输能力,对互联电网的影响,配置无功补偿设备及核算系统短路容量。
6.3 对联网送电方案进行综合技术经济比较,提出推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