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宪法学教材建设与宪法学研究关系探微

  

  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是,尽管我国现行宪法经过了四次修改,对社会生活中的变迁进行了及时地回应,但条文中的内容仍有不少与现实相脱节,宪政实践中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对于过去存在没有解决和现在出现的很多新问题,宪法学者要做的首先要从理论上找依据,避免宪法学教材走向空洞和僵化,因脱离实际而失去意义。“要想保持宪法旺盛的生命力,宪法学必须要关注鲜活的社会现实,从千变万化的社会实践中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从而保持宪法学自身的丰腴。” [38]


  

  第四,宪法学教材体系要受到宪法学基础理论思路的支配。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讲,基础理论有发展,该学科就有发展;基础理论原地踏步,该学科就会停滞不前。宪法学教材体系的构建、发展与完善,与我国宪法学基础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息息相关。正如上面所分析的,83版教材和05版教材的体系均受到当时宪法学基础理论思路的支配,是同时期的宪法学基础理论思路在其中的反映。


  

  只有作为宪法学教材基准的基础理论有所突破,才能使宪法学教材彻底摆脱停留于解释和论证我国现行宪法条文和宪法制度的层次,也才能解决宪法学与其他学科尤其是政治学的交叉、重复现象,体现出宪法学研究的学科自主性与专业性。如何实现基础理论的突破,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学基础理论,是我国宪法学研究的重中之重,这需要我国的宪法学者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结语 宪法具有调节社会生活的功能,我国的宪法应该具有解决在中国社会中发生的宪法问题的能力,宪法学研究的成果最终也要为实践中的宪法问题提供理论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说,宪法学教材承载着发展和完善宪法学的使命。如何在宪法学教材中体现宪法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对中国的宪法问题和宪政实践作出应有的回应,本身也属于宪法学研究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
秦前红(1964-- ),男,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任丽莉(1976-- ),女,武汉大学法学院08级宪法行政法专业博士研究生,新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注释】教材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主要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如课本、辅导资料、自学手册、复印资料、期刊杂志、幻灯片等等。狭义的教材专指教材书。本文采用的是狭义的教材界定,即从教科书的层面上来展开讨论。
童之伟:《中国30年来的宪法学教学与研究》,《法律科学》,2007年第6期。
《淘选国内优质宪法学教材》,http://jczk.xinlook.com/195/82.html,2009-10-30。
朱福惠、许振东:《“吴家麟宪法学思想暨宪法学发展研讨会”纪要》,《法学》,2005年第8期。
韩大元:《中国宪法学的学术使命和功能的演变——中国宪法学30年发展的反思》,《北方法学》,2009年第2期。
朱福惠、许振东:《“吴家麟宪法学思想暨宪法学发展研讨会”纪要》,《法学》,2005年第8期。
胡肖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学体系——评周叶中教授主编〈宪法〉》,《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1期。
朱福惠、许振东:《“吴家麟宪法学思想暨宪法学发展研讨会”纪要》,《法学》,2005年第8期。
参见梁忠前:《宪法学理论体系更新概要》,《法律科学》,1993年第1期;董和平:《也论宪法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的重构》,《法律科学》,1994年第5期;童之伟:《用社会权利分析方法重构宪法学体系》,《法学研究》,1994年第5期;赵世义、邹平学:《对〈用社会权利分析方法重构宪法学体系〉的质疑》,《法学研究》,1995年第1期;童之伟:《论构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宪法学》,《法商研究》1996年第4期;童之伟:《面临二十一世纪的宪法学:评析与前瞻》,《法学评论》1997年第6期;吕泰峰:《宪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若干思考》,《法学研究》1998年第3期;叶必丰:《论依法治国与宪法学的新体系》,《法学评论》,2000年第6期;陈宝音:《对〈中国宪法学体系〉的思考》,《法学家》,2000年第3期;郑贤君:《中国特色宪法理论的社会基础》,《法学家》,2000年第3期,等等。
参见刘惊海:《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对宪法学基本问题的认识》,《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第6期;吴家清:《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宪法学定位》,《法商研究》,1999年第3期;吕泰峰:《以权利和权力为中心重建宪法学体系》,《法学家》,2000年第3期;周叶中、周佑勇:《宪法学理论体系的反思与重构》,《法学研究》,2001年第4期;朱福惠:《论我国宪法学体系的创新》,《云梦学刊》,2002年第3期,等等。
参见蔡定剑著:《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8-259页。
转引自梁治平等著:《新波斯人信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55页。
吴家麟主编:《宪法学》,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第21-46页。
周叶中主编:《宪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0页。
林来梵著:《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林来梵著:《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童之伟:《宪法学研究方法的改造》,《法学》,1994年第9期;童之伟:《法权与宪政》,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27-434页。
刘惊海、赵肖筠:《宪法学的任务》,《中国法学》,1994年第4期。
参见邹平学:《经济分析方法对宪政研究的导入刍议》,《法制与社会发展》1996年第1期;赵世义:《资源配置与权利保障———公民权利的经济学分析》,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参见任喜荣:《中国宪政的多元文化背景》,《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2期。
韩大元:《中国宪法学方法论的学术倾向与问题意识》,《中国法学》,2008年第1期。
胡肖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学体系——评周叶中教授主编〈宪法〉》,《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1期。
张千帆:《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59页。
参见[日]芦部信喜原著:《宪法》,[日]高桥和之增订,林来梵、凌维慈、龙绚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译者序部分,第2页。
参见[日]芦部信喜原著:《宪法》,[日]高桥和之增订,林来梵、凌维慈、龙绚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译者序部分,第2页。
童之伟:《中国30年来的宪法学教学与研究》,《法律科学》,2007年第6期。
韩大元:《宪法学研究范式与宪法学中国化》,《法律科学》,2003年第5期。
秦强:《中国宪法学研究中的中国面向——以法律全球化为背景的考察》,《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周叶中:《一部颇富创见的宪法学著作——评何华辉著〈比较宪法学〉》,《理论月刊》,1991年第1期。
吴家麟主编:《宪法学》,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第31-35页。
周叶中主编:《宪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8-114页。
周叶中主编:《宪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7页。
胡锦光、韩大元主编:《中国宪法发展研究报告》(1982--2002),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021页。
秦前红:《政党主治的宪政之维——基于制度主义立场的研究》,《岭南学刊》,2007年第1期;秦前红、叶海波著:《社会主义宪政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33-339页。
王书成:《宪法学教材之层次刍议——刘茂林教授著《中国宪法导论》读后》,《公法研究》2008年版,第369页。
朱福惠:《论我国宪法学体系的创新》,《云梦学刊》,2002年第3期。
韩大元:《中国宪法学的学术使命与功能的演变》,《北方法学》,2009年第2期。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