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于环境犯罪学的研究虽然比欧洲起步晚,但是后续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并且深入到该理论的微观和实际应用层面。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帕克(Robert Park)等学者20世纪初开始的关于区位社会学的研究,直接促进了美国环境犯罪学的发展。[16]40年代,芝加哥大学的什奥(Clifford Shaw)和麦凯(Henry McKay)两位学者收集了大约25000个青少年犯罪的案例,时间跨度从1900年到1933年,他们将这些青少年的犯罪数据在地图上标记出来,结果发现青少年犯罪经常发生在一些特别的街区,而这些街区位于或毗邻工业和商业区。[17]6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伍德(Elizabeth Wood)在芝加哥市房屋管理局工作期间提出了居民房屋建设的安全指南,其中特别强调居民区建设中加大环境的可视性以便于居民对儿童的监护。[18]威尔逊在60年代根据人口、种族、就业、当地警察数量等特征变量,对美国四个犯罪率高的地区(Albany,Newburgh,Oakland,Syracuse)和四个犯罪率低的地区(Amsterdam,Brighton,Highland Park,Nassau County)进行了分析和比对,来揭示犯罪率区域高同犯罪率区域低之间与上述的各种特征变量之间的关系。[19]另外,美国建筑师纽曼(Oscar Newman)在60年代通过观察发现,华盛顿两个邻近街区因建筑设计的问题而造成两个居住区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其中一栋建筑有11层2740个单元,但由于存在没有规划的和无人照看的内外公共区域,这些地方到处充满了垃圾、涂鸦、损坏的物品。而邻近的一个居民区,虽然房子建的时间久,而且是很小的连排房,但是由于没有什么空地而且安排合理,该居住区的生活一直运行得很正常。据此,他提出了防御空间(Defensible Space)的思想,主张对居民区的设计要体现所有者的意识并有利于相互监督,特别是要让居民们的眼睛更容易看到附近的街区等等。[20]1970年,布兰汀汉姆(Brantingham)夫妇在佛罗里达州的塔拉哈西(Tallahassee)市对居民区的入室抢劫和城市街区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实地研究。通过观察和数据分析,他们发现长条形街区(Border Blocks)的平均入室抢劫率要明显高于方块形街区(Interior Blocks)的平均入室抢劫率。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不同的街区布局产生的犯罪率差别的现象。[21]美国学者的这些实证研究,不仅揭示了特定的环境与人的行为以及犯罪之间的关系,而且直接促进了70年代以来的“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简称CPTED)项目在美国公共安全领域的实施。[22]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消极诱导性环境与人的不良行为的相关性还得到了社会实验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支持。美国当代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大师,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詹巴多(Philip Zimbardo)在1969年进行了一次环境与行为关系的心理学实验:这位心理学家找了一辆没有牌照的汽车,并把车前面的发动机罩打开,将车停在纽约相对杂乱贫困的布朗克斯(Bronx)街区。首先前来损害车辆的是一个家庭,他们卸走了车上的冷却箱和电池。数小时之后,车上所有有价值的东西全部被卸走;接着是随意的破坏,车的窗户被打碎、零件被丢弃、车内饰物被撕扯,孩子们开始在车上玩耍。而这位心理学家摆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帕罗阿尔托(Palo Alto,California)中产阶级社区的一辆类似的汽车过了一个多星期也无人过问。于是,詹巴多用锤子把那辆车敲了个破洞。过路的行人立刻就加入进来破坏车辆,结果这辆车很快被捣鼓得底朝天,车子被彻底损坏,车上所有有价值的东西几小时内就不见了。这项实验还显示,对这两辆车进行破坏的都是衣着得体的白人。[23]这项实验证明了非正常行为与特定的诱导性环境之间具有关联性。破窗理论的创立直接受到这一心理学实验的启发。[24]
二、破窗理论的核心思想
1982年破窗理论提出之后,威尔逊、凯林以及其他研究者一直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个理论。破窗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无序是否与犯罪存在相关性?如果相关,对无序的干预会降低犯罪的发生吗?围绕这两个核心问题,破窗理论的创始人和其他研究者进行了具体论证和阐释。
1.无序与犯罪之间存在相关性
对破窗理论的理解,关键是要把握无序、对犯罪的恐惧、社区控制的失效和犯罪四个要素之间的递进关系。[25]根据破窗理论,无序的环境直接导致该环境中人们对犯罪产生恐惧感,进而导致该区域社会控制力的削弱,最终导致严重违法犯罪的产生。[26]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破窗理论中所关注的无序大多是带有破坏性、反社会性、威胁性,具有衰败、颓废、哀怨气息的,支离破碎而混乱的状态。破窗实际上是无序的代名词。无序可以区分为物理意义上(物体)的无序和社会意义上(人)的无序。物理上的无序是指看得见和容易区分的外部形体,比如随地丢弃的垃圾、废弃的建筑、破旧的物什、墙面上的涂鸦、破损的栅栏窗户等。社会的无序,一般指不文明的行为方式,比如,你可以看得见(公开场合的醉酒),经历过(尖叫或者性骚扰),或直接观察到(涂鸦和破损的物品)。物理上的无序一般指持续性的状况,而社会无序大多是一系列的或多或少不连贯的事件。[27]
根据破窗理论,无序的现象对人的反常行为和违法犯罪具有强烈的暗示性,社区或街区混乱的迹象表明这些地方的犯罪控制很薄弱,潜在的犯罪者将利用这里的机会进行犯罪活动。[28]例如,在一些街区,到处是随意丢弃的垃圾、建筑物上到处是涂鸦、路边躺着无家可归的人、十字路口旁站着来回索要钱财的乞丐,等等。这样一幅杂乱无序的景象为潜在的犯罪者提供了一个犯案的绝佳场所。在这样无序的场景中,你很难找到安全感,你会很容易发现那里“毒品交易瞬间换手,卖淫者公然招揽生意,车辆随时会被故意刮损”。无序本身就是一种不良的信号,暗示着那里是一个无政府的场所和自由主义的乐园,在那里你可以为所欲为且无所顾忌。[29]根据萨默森(Robert Sampson)等学者在1995年对芝加哥市343个邻里中8782个居民进行的实证研究,集体效应(Collective Efficacy)的弱化是预测邻里暴力犯罪的重要依据,而集体效应的弱化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无序的环境反映出来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