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试论帮助犯的因果关系

  

  (二)“帮倒忙”的场合


  

  俗话说“越帮越忙”。这种情况在犯罪的帮助场合也不能完全排除。此时,帮助行为与正犯行为的因果性就成问题。例如,M欲杀死其仇人F并为此准备了犯罪所用的三棱刮刀,这一情况被K获知;K也欲致F死亡,于是将其窝藏的一把手枪交给M作为犯罪的工具。事实上,由于该手枪常年不用,亦未妥善保养,致使膛线生锈,根本不能发射子弹,M用此枪实施杀害行为时没有得逞。可以肯定的是,正犯M之所以犯罪未得逞完全拜K的“帮助”行为所赐,换句话说,被害人之所以未死亡,皆因帮助者的“反向”帮助行为所致。在这种情况下,笔者以为,帮助行为客观上没有促进正犯者的实行行为,因此不存在行为的因果性。


  

  (三)“等价”帮助的场合


  

  所谓“等价”帮助,是指帮助者所提供的物质帮助,正犯业已作了相应的准备,两者在对实行行为的促进意义上是相同的。例如,G为实施抢劫准备了管制刀具三棱刮刀,与此同时,F为了帮助G顺利实施犯罪也为其准备了三棱刮刀。在这种场合,即使没有F所提供的犯罪帮助工具,正犯者G也同样准备了犯罪的工具;也即是否存在帮助者的帮助行为对正犯是否实行犯罪、具体如何实行没有发生重大的影响。故笔者以为,在这种场合,应当否定帮助行为与正犯行为及其结果之间的因果性。但是,若稍微对上述情况作调整,如G原本准备了三棱刮刀,但是F为帮助其顺利实施抢劫为起提供了枪支,由于枪支与三棱刮刀之间的非“等价性”,正犯者若事实也使用了该枪支实施抢劫,就说明帮助行为对正犯者的实行行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应当承认帮助行为与实行行为及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性。


【作者简介】
张伟,单位为武汉大学。

【参考文献】{1}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214。
{2}赵秉志.犯罪总论问题探索[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347-375。
{3}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79。
{4}周光权.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和客观归责论[J].江海学刊,2005 (5):119-124。
{5}陈兴良.从归因到归责:客观归责理论研究[J].法学研究,2006 (2):70-86。
{6}[日]野村稔刑法总论(补订版)[M].东京:成文堂,1998:39。
{7}[日]山中敬一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和归属[M].东京:成文堂,1984:108,118,922。
{8}刘凌梅.帮助犯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89.
{9}陈家林.外国刑法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601,602。
{10}[韩]金日秀,徐辅鹤.韩国刑法总论[M]郑军男,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627。
{11}高仰止.刑法总则之理论与适用[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417。
{12}黄荣坚.基础刑法学(下)[M].北京:中国人民法学出版社,2009:559-560。
{13}陈子平.刑法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08。
{14}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640。
{15}[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829。
{16}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10-311。
{17}[日]木村龟二.犯罪论的新构造(下)[M].东京:有斐阁,1968:351。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