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或许曾经对这种现象留意过:以前的销售人,现在纷纷改称销售代表了。麦克尼尔认为这不是简单的称谓上的改变。由于代理人接管了委托人的多数职能,使其角色变得复杂化。而“一个角色越复杂,自由裁量权就越应留给单个的角色扮演者”(P75)。因此,销售人的职责决定了自己只享有一定的决定权,而销售代表则可以享有大量的决定权。称谓的转变实际上体现了契约关系的转变。
毫无疑问,麦克尼尔的观点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联系我国,似乎在“全国人大地位被空架、国务院行政权能不断扩大”的现实中能够或多或少的找到委托人被边缘化的影子,但是,轻易得出“当今世界没有委托人”的论断,是否又过于偏激和绝对呢?虽然这种论调在很多实际情况中站得住脚,但同样在其他一些实际情况中却未必那么理直气壮。如果一定要给麦克尼尔这种略显悲观的理论倾向上纲上线的话,我们至少可以暂且称之为“委托人虚无主义”吧。
(四)相互性与权力
“个别性交易法不仅对交易前的状况漠不关心,这种法对当事人如何分配其交易产生的交换剩余也不感兴趣……关系性契约法必须在交换前、交换过程中以及交换后解决那些问题”(P78—79),这种交换全程的关注,用麦克尼尔的解释来说,正是因为关系性契约法自身“对相互性和权力的关心”(P79)。如果说相互性就是契约双方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的地位关系对比,那么又何谓“权力问题”呢?根据作者的论述,我们可以整理出如下的逻辑思路:在关系性契约中,包括契约自由在内的个别性法律原则不能绝对适用,而是必须在有效避免与其他规范性原则的冲突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否则会导致契约关系因丧失弹性而破裂),这就导致了在关系性契约法中关于当事人权力分配的基本问题,即这种权力的分配如何与其他部分相适应的问题。
如果说在以前,法律对于这种问题的解决采用的是直接干预的方式的话,那么今天,“法律以无数种方式进行干预,以强化相互性,改变权力平衡。这种干预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而后者常常比前者更为重要”(P80)。这种干预方式的多样化和间接化趋势,在我国的实践中也有比较明显的体现。
(五)契约团结
受涂尔干有机团结论的影响,麦克尼尔首先把团结分为机械的团结和有机的团结。“机械的团结是爱好的团结,一群牲畜在遇到危险时会集聚在一起,是这种能够团结的具体体现……当人们谈到工人阶级的团结或不团结时,他们讲的就是机械的团结……有机的团结则是一种关系到分工和交换需要的非爱好的团结……它适用于相互密切依赖的关系乃至于作为终极的单一性的复杂的契约关系的民族—国民和其中的一切”(P83—84)。根据作者的观点,机械的团结和有机的团结之间明显存在高低优劣之分。但或许是出于阶级的狭隘性,麦克尼尔把工人阶级的团结视为低等的、如牲畜一般的机械性团结,这在社会主义的中国,至少从阶级感情上是难以接受的。当然,作者也对其推崇的有机的团结作了一些简要的补充说明,概括说来,就是有机的团结属于并且只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但它的延续受到外部事物的影响,并不随心理学上信念的消失而消失。
还记得在介绍本书的出版背景时,曾提到当时美国存在极端个人主义和自治共同体主义两种思潮,这种影响将在麦克尼尔随后的、对于法律和团结之间关系的论述中有所体现。作者先总结了法律对于团结的宏观作用。其一,“法律的存在……对团结的信念产生重大的影响”(P85);其二,“它为合作的完成提供了条件”(P85);其三,“它的强制执行的机制保证了那些不借助与这种机制就可能会消失的相互依赖关系的继续存在”(P85—86)。得出的结论就是,虽然法律在社会经济中总是作为候补规范而并非优先适用,但是这丝毫不能成为贬低法律在社会经济尤其是调整契约关系时的重要性的理由。
紧接着,麦克尼尔毫不留情的指出了杜尔克姆在相关问题上所犯的个人主义错误。首先,杜尔克姆认为个人精神气质不能成为团结的基础,因为团结在个人利益和个人面前显得尤为弱小。麦克尼尔对此丝毫不予认同:“自利本身是不能将任何东西聚合到一起的,但只要加上催化剂,它就成为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粘性很强的胶水。就自利来说,其催化剂就是社会戒律”(P89)。我的理解,所谓社会戒律,就是指广义上的法律。其次,杜尔克姆认为劳动分工的发展使公共良心减弱为个人的精神气质(这同样也是涂尔干的观点)。在这个问题上,麦克尼尔不但反驳了杜尔克姆的观点,还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涂尔干提出的“现代社会公共良心的根源是什么”的问题。麦克尼尔认为公共良心主要存在五大根源,即个人精神气质、高度的技术和资本决定论(高度专业化使每个人都对现行的技术和资本产生强大的依赖,从而在个专业人员中形成了团结)、产生于劳动分工本身的规范(包括所有普遍的契约性规范)、牺牲的道德(即贡献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工作被视为一种义务)以及畏惧。可见,公共良心也许可以简化理解为团结(或者说是社会团结)。麦克尼尔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强调了自己的观点,这实际上恰恰体现了极端个人主义和自治共同体主义两种思潮的直接碰撞,作者实际上把自己同杜尔克姆的理论交锋扩大到了两种思潮的矛盾的高度。我们也可以看出,麦克尼尔对杜尔克姆的批判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由于过度夸大了社会、关系在契约中的作用,忽略了契约本质固有的平等、自由等内在因素,似乎有矫枉过正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