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许经营是纵向地域及客户限制协议中的又一种特殊形式。一些纵向地域及客户限制中共同的可行的做法及其背后的经济效率因素,在特许经营中也是适用的。但一些普通纵向地域及客户限制协议中不可为,只在特许经营中才可被豁免的做法,例如供货商禁止销售商在约定区域之外发布广告、通过媒体或网络推销产品等招徕顾客等,乃是因为考虑到特许经营一些自身的特殊因素所致,如“保护特许权人的合法利益,具体讲就是维护以特许权人一系列知识产权所象征的特许网络的统一性和声誉”[21] 等。
所以,同选择性销售制度一样,故本文下文在论及各种具体的地域及客户限制做法及其经济效益分析与合法性讨论的时候,也将涉及到特许经营制度中的纵向地域及客户限制协议。但本文第二部分论述纵向地域及客户限制协议的经济效益分析时,将更多地从一般意义上的纵向地域及客户限制协议的角度出发。种种积极性影响的列举,未必是特许经营中的地域及客户限制行为得到法律认可的主要理由。
(五)研究意义
纵向地域及客户限制的行为在理论上和司法上仍然属于一种研究较少的行为。不光我国学界在论述纵向限制竞争行为时,往往不将之单列,即使在反垄断理论和实践都比较丰富的美国,1963年也才有第一个有关纵向地域限制的案例提交到联邦最高法院,即华特公司诉美国案(White Motor v. U.S.)案。当时联邦最高法院在审理时指出,“我们并不充分了解这些协议是根据哪些经济和商业因素产生的”[22] 。
但事实上,这种行为包含了许多值得细细考量的经济合理性因素,甚至可以说能以小见大的反映整个纵向限制竞争行为的微妙之处。其具有纵向限制竞争行为的典型特质,又不像纵向价格约束、搭售等那般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其不同的细微之处的模式选择,都会对行为的合法性考量产生重要的影响。故本文拟对纵向地域及客户限制竞争协议进行专门研究,探寻不同的经济环境、背景与具体行为模式的合法性之间的关系,并对我国如何规制此类行为作出初步探索,以加深我们对该种行为及整个纵向非价格限制竞争行为的本质、经济效果与规制办法的认识。
二、对纵向地域及客户限制协议之经济效益分析
作为一种限制竞争行为,纵向地域及客户限制协议的产生既有助于当事人实现效率目的,也不可避免的会对市场竞争和消费者福利产生多方面的正反影响,且其影响是叠加与交错的,随着行为具体形态的不同,行为后果也有着微妙的变化。反垄断法对一项行为进行规制、如何规制都应当取决于对该行为的经济效益分析。因此,在展开对纵向地域及客户限制协议的法律规制讨论之前,本文此部分将结合相关法学与经济学原理以及现实判例、市场实践,对纵向地域及客户限制协议可能的积极与消极后果进行逐点分析。
(一)纵向地域及客户限制协议可能具有的积极影响
总的来说,学界对纵向限制竞争行为的看法是比较宽容的,以积极评价为主。比较突出的观点如将分析建立在经济效果基础之上的芝加哥学派就认为,纵向限制竞争由于是发生在买方和卖方,而不是竞争者之间的协议,因此其目的一般不是为了共同限制生产数量或者抬高商品价格,而是为了协调当事人的共同利益以提高产出,所以对这种普遍能够起到增加社会财富作用的协议应该予肯定。[23] 甚至该学派的波克(Bork)法官还激进的推理说生产者就其动机而言,从来不会限制产出,因此对销售商之间的竞争进行约束也是为了增加产出,是生产商认为纵向限制会增加分配效率从而增加其收入所致。[24] 此论虽然过于简单,因为现实中,生产商基于市场供需等各种状况而限产的情形并不少见。但纵向地域及客户限制协议的确在许多方面有着明显的积极意义:
1、提高销售商的积极性,减少“搭便车”,从而扩大商品的销售和生产
如果在同一地区对同一品牌有许多销售商的话,销售商之间就很可能会出现“搭便车”现象,即彼此指望他人在促销方面多做出努力,如打广告、提供技术服务、建立消费者咨询处等,而自己则不愿意投入什么成本,以免让别的销售商(同时也是竞争者)白白共享品牌价值提高的好处。[25]
特别是,当不同区域的同一商品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存在较大价差时,如果某种商品在一地域内的销售商可向其他地域提供商品,则除了商品输入地的销售商以及“新来者”之间互相企图“搭便车”的问题外,商品输出地的销售商也会更为怠于开拓本地市场。[26]
所以,对供货商来说,对销售商必须“诱使其进行如不这样就不会发生的必要投资”[27] ,才能推动该商品的销售。
而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使每个销售商都在一个限定的地域内展开销售,彼此互不干涉。因为一名销售商成为了一个地域唯一的经营者后,其在推销产品中所投入的资金和努力,和其自身经济效益直接挂钩、紧密相关,这就大大提高了该销售商的积极性,愿意“花更大的精力来建设、发展和促进这个地区的经营”[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