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人本主义、海德格尔与反人本主义

  20世纪美国实用主义社会心理学创始人G·米德提出的一个核心论点就是:自我并不能先于他人产生,只有当他人的存在进入自我的经验时,自我才能产生自己的经验,自我只有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才能产生社会的意义。这样的“他人”,并不是说有一个“他人”这样的主体,而是用来形容社会性人得以产生的前提。米德又称之为“泛化的他人”,实际上就是指一种决定自我与他人存在的社会共同体。米德的观点无疑构成对海德格尔“共同此在”强有力的印证。[44]
  海德格尔对黑格尔、胡塞尔挽救“他人”的努力挣扎投出了最后一根稻草。他说:“我们用共同此在这个术语标识这样一种存在:他人作为在世界之内为一个此在从而也为诸共同此在的存在者开展出来,只因为本质上此在自己本来就是共同此在。此在本质上是共在……。”[45]
  海德格尔基于此在共在的观点对传统形而上学解决我与他人的思维方式展开批判:“此在本质上是共在……这一命题并不想从存在者层次上(指实体化、本质化、物性化的意义上——引者)断称:我实际上不是独自现成地存在,而是还有我这样的他人摆在那里。”[46]这正是由笛卡儿“我思”开始,至胡塞尔的现象学的路径:先分别假设我与他人,然后简单地将我与他人相加就得出“主体间性”。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移情说”批评道:移情所说的自我与他人“是从起先被给定的茕茕孑立的自己的主体通到起先根本封闭不露的其他主体。……于是对他人的存在关联变成了一种投射,把自己对自己本身的存在投射到一个他人之中去。他人就是自我的一个复本”。移情说从自己推及他人,再建立自己与他人的关联,这恰恰是颠倒了此在与共在的位置,“并不是移情才组建起共在,倒是移情要以共在为基础才可能。”[47]海德格尔高明之处在于:将黑格尔的“自我如何确认他人”的问题转换为“此在本质上如何是一种共在”。
  海德格尔此在是共在的命题源自于他对人的一种过程性的认识。前文所说,人是一种“去-存在”,这里的去-存在不是指一种“现成状态”,而毋宁是一种“生成状态”,不断地生成意味着人不是本质化的实体(如先验主体、经验自我),而是一股流动的状态。用具、他人都融合在这股“流”之中,成为这股流本质所属的内容,已分不清自我、他人和用具。如此一来,传统形而上学的主客体的问题被无形中化解了:不存在主体凝视、认识客体的问题,只有“上手状态”;不存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问题,自我本身就被他人所规定。在这里,此在、他人和用具可以被视为同构成了一个“关系场”,“上手状态”和“共同此在”都始源于于这一关系场。[48]
  需要指出的是,从海德格尔在这里的论述仅能看到此在被决定的一面,但笔者根据此在具有“去-是”、“去-存在”这一本性进行推论,可以认为此在“去-是”的过程中,无疑能动地再生产着周围世界本身,从而构成共在或周围世界发展的原动力,因而此在共在这一思想又避免了各种决定论和形而上学僵化的“社会—个体”两极化模式。[49]
  他人本质上是此在的属性,规定着此在的日常存在,这种规定此在的他人到底是那些人?共同此在的状况如何?海德格尔以“常人”来说明这些问题。
  海德格尔如此解说“常人”的由来:
  “此在作为日常共处的存在,就处于他人可以号令的范围之中,不是他自己存在;他人从它身上把存在拿去了。……在这里,这些他人不是确定的他人。与此相反,任何一个他人都能代表这些他人。……人本身属于他人之列并且巩固着他人的权力。……这个‘谁’不是这个人,不是那个人,不是人本身,不是一些人,不是一切人的总数。这个‘谁’是个中性的东西:常人。”[50]
  “每个人都是他人,而没有一个人是他人本身。这个常人,就是日常此在是谁的答案。这个常人却是‘无此人’。而一切此在在共处中又总已经听任这个‘无此人’的摆布了。”[51]
  常人如何对此在“摆布”呢?
  “常人展开了他的真正独裁。常人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常人对文学艺术怎样阅读,我们就怎样阅读怎样判断;……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就是这个常人指定着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52]
  海德格尔警告说,切不可将常人理解为一种“人”、一种“一般主体”[53],常人是毋宁说是一种功能、一种作用,它决定了此在的生存状态,说明了共同此在是此在的源始性、根基性的结构。当此在被常人摆布之际,此在就被夷平为一种“平均状态”,“任何优越状态都被不声不响地压住”。[54]
  如果以社会学的眼光审视这一观点,海德格尔已经看出社会存在的基本的面相就是例行化、平整化、格式化,以至于任何社会分子的跳越都显得那么地短促和无力,而这却是日常生活的真正状态,[55]每个社会行动者(此在)必须接受这种常人的摆布,这根本上是因为共同此在是此在的本质性的规定。也许这使我们绝望得看到此在被共在、被常人的决定和摆布的一面,海德格尔说这是一种此在的“非本真的状态”,是此在“沉沦”和“被抛”进入世界的真实结果,这种“沉沦”并不表示此在“黑夜的一面”,恰恰是它组建此在的一切白天的日常生活。[56]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