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海德格尔与反人本主义
朱晓喆
【关键词】人本主义、海德格尔
【全文】
人本主义、海德格尔与反人本主义
朱晓喆
一
近代西方哲学史的开端和终结都是“人”。
人本主义一词,英文是“humanism”,系从德语humanismus译过来的,而德语的该词又是德国一位不知名的教育家在1808年根据拉丁文词根humans杜撰出来的。[1]Humanism的中文译名不甚统一,除“人本主义”之外,典型的译文有“人道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人性主义”,“人性论”以及“人文主义”。
在汉语语境“人道主义”有其特定的历史涵义,在政治哲学和伦理学话语中它是一个关键词,通常在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这种二元对立的方式中理解人道主义。[2]所以以人道主义译humanism,略显狭窄。[3]人类中心主义,一般指的是这样的一种哲学:其认为传统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与“主-客”模式,人对自然征服、利用、改造,因而人与自然呈现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状况,这就是当今生态环境哲学所反对的哲学观。Humanism固然含有主体性哲学的意思,但若完全归结为这一点,似有遗漏之虞。人性主义和人性论,是一种直译,但人性的涵义太广,恒为古今中外思想家探讨的主题,人性主义究竟在何种意义上指涉近代以来的西方的哲学思想方式,很难界说。至于“人性论”则是休谟的名篇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俗成的译名。[4]人文主义是一个比较贴切的译法,董乐山先生翻译英国学者阿伦·布洛赫的《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即其范例。笔者以为,人文主义和人文主义者(Humanist)是“文艺复兴”时代常用的说法,并且与古典文艺总免不了瓜葛,从而限制了humanism的阐释空间。实际上就阿伦·布洛赫介绍的西方“人文主义者”的一长串名单来看,远非一般的“人文主义”所能涵盖的。
因此,笔者倾向于在哲学语境中使用“人本主义”一词。
与humanism同义的英文Anthropologism(德文Anthropologismus),直译为“人类主义”。 Anthropo-这个词根源于希腊文,意为“人”(man),如Anthropocentric人类中心主义, Anthropomorphism人义论,Anthropology人类学。 Anthropology人类学,可以在两个意义上使用。其一,作为一门学科,人类学是研究特定人种的亲属、语言、风俗、宗教等制度的科学,如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人类学,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
其二,如果从知识社会学的来看,人类学在近代西方哲学思想中是一种元认识论,它是指这样的一种认知和思维的方式:西方近代以来的哲学都是建立在“主客二元”的基础之上,世界被当作客体,人是认识的主体(subject),知识的可靠来源是人类自身的理性。黑格尔认为,启蒙以来,认识的出发点从中世纪的上帝转移至人自身,从外在权威转移到内在的理性。黑格尔说道,在近代哲学中,
“人获得了自信,信任自己的那种作为思维的思维,信任自己的感觉,信任自身以外的感性自然和自身以内的感性本性;在技术中、自然中发现了从事发明的兴趣和乐趣。理智在现世的事物中发荣滋长;人意识到了自己的意志和成就,在自己栖身的地上、自己从事的行业中得到了乐趣,因为其中就有道理、有意义”。[5]
在这样的知识论中,人的思维、精神、意识的地位急剧的提升,从而使人类的理性取代了上帝,获得了无上的尊严。
海德格尔在《世界图像的时代》(1938)指出了人成为主体与世界成为图像(客体)是同一进程,这两大进程相互交叉,
“这也就是说,对世界作为被征服的世界的支配越是广泛和深入,客体之显现越是客观,则主体也就越主观地,亦即越迫切的凸现出来,世界观和世界学说也就越无保留地变成一种关于人的学说,变成人类学,……在这里人类学(Anthropologie)这个名称并不是指某种关于人的自然科学研究。它也不是指在基督教神学中被确定下来的关于受造的、堕落的和被拯救的人的学说它标志着那种对人的哲学解释,这种哲学解释从人出发并且以人为指归……。”[6]
根据福柯在《词与物》(1966)中的分析,在西方自笛卡儿和康德以降的人文科学中,“人”同时作为“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出现了,“人”被生物学、经济学、语言学的知识话语,在生命、劳动、语言各方面建构出来,因此“人”是近代知识型的产物。所有这些研究人、制造人的学科,被福柯总称为“人类学”。[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