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论法律实证分析

论法律实证分析


白建军


【摘要】本文认为,法律实证分析方法的应用是我国法学研究自身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文中首先讨论了实证分析的概念,然后着重分析了法学领域为什么需要引入实证分析方法,以及如何在法律研究中应用实证分析方法等问题。按照本文分析,我们的法学研究不应放弃理论的应用和操作研究、法律实施效果的测量、法律经验的归纳和“有理无数,莫谈学术”的精神。而实证分析就是改造现有法学研究范式的一条途径。

【关键词】实证分析 研究方法
【全文】
  对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科学中的许多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来说,实证分析作为一种研究范式的存在价值早已不成问题。遗憾的是,至少在中国,法学研究尚未全面引入实证分析。原因之一是对何谓实证分析的问题缺乏了解。有人心目中的实证分析等于实证主义哲学,有人认为实证分析就是用数字说话,甚至有人理解的实证分析就是用实际案例说明问题。很难设想在这样的语境中能如何讨论法学引入实证分析的必要性问题。为此,我们先从何谓实证分析的问题开始。
  
  一.何谓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一词并无通解,可以找到的,只是“实证”、[1]“实证主义”等等。提到实证分析,使人最先联想到实证主义哲学。其实,这两者虽有联系,但更重要的是把握它们之间的区别。笔者所说的实证分析是按照一定程序性的规范进行经验研究、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而实证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由法国学者孔德创立,后来演变为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的一种哲学体系。实证哲学和实证分析都强调感觉、经验、客观观察在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性,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个根本的区别:实证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是对世界的理论认识,是人们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成果,而实证分析是研究方法,是认识工具,是获得理论认识所凭借的工具。作为一种方法,实证分析不具有实证主义哲学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也不依附于实证主义哲学所信奉的某些理念。首先,实证主义哲学“拒斥形而上学”,[2]否认现象背后存在本质,和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一脉相承。而实证分析本身没有这些理论预设,从实证分析方法本身无法直接推论出某种世界观。其实,一方面强调自然科学的观察实验方法,另一方面又构思出一种适用于一切领域的一般原理或“第一原理”,企图从该原理出发演绎出一套理论,这与其说是实证分析,倒不如说是更像思辨哲学,这本身就是实证主义哲学的一个矛盾。[3]第二,实证主义哲学对纯思辨式的研究不以为然,但它对经验观察在认识活动中重要意义的强调已经过分到了轻视甚至无视理性思维的地步。在实证主义哲学看来,人的认识只能达到可能感觉到的现象,现象以后是不可知的。而实证分析不接受这种束缚,它强调不间断地往返于研究对象的经验层与抽象层之间,强调对任何数据都要进行深入解释和理性把握。在实证分析看来,理性能力和感性能力这两者一个也不能少。第三,实证主义哲学具有突出的自然主义和还原主义倾向,不仅认为社会现象同样受制于自然规律,而且将社会简单归结为自然界的延续。与此不同,实证分析方法本身对社会现象的属性没有自然主义的假定。从某种意义上说,彻底的实证精神,对研究对象的属性不作任何预先的规定。最后,通常认为,实证主义哲学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比较保守,主张改良和循序渐进的社会政策。[4]而实证分析方法却没有这个形象,作为一种方法,实证分析无所谓激进或保守。有时,实证分析用事实说明事实的品性恰恰是破除某种迷信的最佳手段,它使有些常识、口号、偏好的碰撞显得幼稚可笑。因为有时对符号暴力[5]的专断来说,更难缠的不是理念本身,而是得出某种理念的可重复的过程和方法。总之,实证分析和实证主义哲学是两回事。具体说,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实证分析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程序、经验、量化。
  程序——实证分析的第一个要素。程序首先意味着过程性,意味着某个研究结论的获取过程。从发现并提出问题,到建立理论假设、工作假设,到实地观察、调查、收集资料,再到整理、统计、分析资料,最后解释分析结果,得出研究结论,实证分析由相互联系的若干步骤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某一个步骤的缺失,都可能影响到整个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另一方面,程序性还意味着规范性,这不仅要求按照统一公认的要求撰写论文、作好注释,更重要的是强调概念的操作化、抽样的随机性、数据采集的客观真实、资料编码、统计分析、数据解释、报告结果等过程的标准化。实证分析之所以对程序具有较高要求,是因为实证分析的结论不是意见或价值判断,只有当研究的过程是清晰可见的,可重复的,对某个事实的描述和解释才是可信的。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