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中,对比先进,大家要找的“差距”体现在哪里?就是要主动查找信用建设方面的差距,作为工商机关你是不是积极主动地利用高科技手段武装自己,是不是在抓好市场管理工作的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你是不是建立了一整套能准确反映市场主体现状的信用评价体系?你能不能依据量化标准和科学指标来对经营者诚信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而是要下更大的决心,深入第一线去调查研究,找出你这个地方的工作现状和成熟的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体系的差距,就成为开展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的关键。只有这样,工作局面才能打开。
三是实事求是抓关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告诉我们,推广典型经验不能照抄照搬,学习义乌经验也不能搞“一刀切”。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来推行对市场主体诚信度科学的量化管理,一定要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和需要来开展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市场群,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消费者和经营者。我国这么大一个市场,市场主体的数量之多、交易频率之繁,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工作之难,是没有任何国家和地区可以比拟的。同时,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和市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某个地方取得成功的经验,不一定在全国各地都能取得成功;适合甲地的经验,运用到乙地未必“行得通”。但尽管如此,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作为市场监管行政执法职能部门的工商机关,首先必须自己行为要“讲诚信”。通过管理诚信、规范诚信、推广诚信、引导诚信,以信用支撑,才能促进市场的持久繁荣,推进市场的和谐发展,切实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全国工商机关都应该为推进社会信用鼓与呼,都应该为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创新鼓与呼。
有人说义乌是小商品的海洋,义乌市场的小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也有人说义乌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城市,五湖四海的商家都可以在这片土地上编织自己的财富梦想;然而我却说义乌是一座“信用之城”,义乌所有的魅力都根植于信用的土壤之上。使义乌市场取得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根本原因就在于义乌工商机关抓住了信用建设这个根本,从制度、机制上规范市场主体的运行,推进市场主体诚信经营、文明经商。今天的义乌,信用早巳成为义乌市场最鲜明的“标杆”、最鲜艳的“旗帜”、最嘹亮的主旋律。从发现制假售假到重拳出击,维护市场声誉,不遗余力打造信用市场,义乌人用实际行动实现了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四个统一”要求、促进“四化”建设和构建长效管理制度的要求。如果大家都能像义乌工商机关这样,立足实地抓监管,结合实际促发展,狠抓信用建设这个关键,我们的工作就一定能早日开创新局面。
四是总结经验抓创新。“义乌经验”不是一蹴而就的。义乌市场信用建设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几代义乌工商人反复思索、探索建立起来的,过去义乌市场也曾因为失信而遭受惨重的代价,市场发展因此跌入“低谷”。“发展是树、信用是根”,“根深”才能“叶茂”。目前,义乌市工商机关以商业文明为引领,以场内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管和商品分级监管为基础,逐步形成了以信用指数发布、品牌比对、商品质量监测等三大中心链接,以知识产权保护、消费维权、合同履约、经营者自律四大机制为保障的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体系。他们的好制度、好经验主要有: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与分级监管、信用公示、信用激励与惩戒、信用异议与修复、信用文化与培训、市场信用指数等7项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及商标等知识产权保护、产品质量、合同监管、纠纷调解等4项辅助措施,为市场的规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繁荣深处是文明。从2006年10月开始,义乌又开始积极推进以信用建设为核心的商业文明建设,从而大大丰富了信用建设的内涵。
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还没有开展这项工作的地方,不可妄自菲薄,要下定决心迎头赶上,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抓紧时间、积极行动。尽管义乌等地工商机关成功地探索出一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有效监管市场、有效服务市场主体、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监管执法新模式和机制体制,但在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值得改进的地方。义乌与其他地方的工商机关一样,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与成熟的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体系相比较,包括义乌在内的各级工商机关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水平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没有骄傲自满的资本。希望大家清醒地认清这一点。要高标准严要求,精雕细琢不将就,学习先进找不足,全面推进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
三、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进全国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