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Aquinas, Edited by Norman Kretzmann & Eleonore Stump,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p. 196.
Saint Thomas Aquinas: The Treatise On Law, Edited by R. J. Henl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93, p. 124. 托马斯在这里所说的“理性”(ratio)既是针对人的行为的理性,实际上就是“实践理性”;它与针对认识的理论理性不同。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区别虽在后来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年)的著作中以主题化形式而被专门强调并在道德哲学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但这种区分最早起源于亚里士多德,而托马斯在他的道德哲学著述中已经明确意识到这种区分对理解人的行为的重要意义,尽管它不如康德的区分那样具有坚实的体系性。
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 The Revised Oxford Translation, Edited by Jonathan Barnes, Vol.2,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p. 1553. 也可参见《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9页。
ST IaIIae. 1. 1. 按照引文惯例,凡引《神学大全》,一般只列出部分、问题和条目,如STIaIIae, 1,1,指《神学大全》第二部分的第一部分中的第1个问题下的第1个条目。《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ca)是托马斯的最综合最系统的一部核心神学著作,它是按当时大学教材的体例编着的(参见傅乐安:《托马斯·阿奎那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6页)。《神学大全》共分三部,加上一卷补遗。而第二部又分成两个部分,即第二部的第一部分(Prima Secundae)及第二部的第二部分(Secunda Secundae)。总共含括512个“问题”(quaestio),每个问题涉及一个讨论主题,并由若干“条目”(article)组成;每个条目的论证方式都是一样的:首先是提出问题,然后给出问题的答案(即托马斯认为不适当的答案),以及支持该答案的理由即反对意见的理由(objection);接着,托马斯总是以“相反”(sed contra)的字样开始阐述自己的立场,反驳前述反对意见并对一开始所提出的问题给出“回答”(Respondeo)。
ST IaIIae. 6.
麦金纳尼说:“人的行为与属于人的行为之间的区分是托马斯版本的亚里士多德的功能方法”(Encyclopedia of Ethics, Edited by Lawrence C. Becker, Garland Publishing, Inc. 1992, p. 1245.)。
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 The Revised Oxford Translation, Edited by Jonathan Barnes, Vol. 2,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p. 1735. 也可参见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修订本),苗力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ST IaIIae.1.1.
II Sent. d. 41, q.1, a.1.(托马斯:《彼得·伦巴德〈箴言〉注释》(第2卷)第41个区分,第1个问题,第1个条目)。
ST IaIIae. 15.3.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Later Medieval Philosophy, Edited by Norman Kretzmann et a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p. 643.
这只是较为近似的说法,实际上用“是否意识到所做的行为”作为两类行为的区分标准并不是十分恰当的,因为“意识”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它描述的是完成行为时的心理状态,而托马斯用“理性”和“意志”刻划的是人的行为的内在结构。
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 The Revised Oxford Translation, Edited by Jonathan Barnes, Vol.2,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p. 1752. 也可参见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修订本),苗力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ST IaIIae. 6.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