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上述对贸易限制的修正外,1988年国际准则还对1984年准则没有强调的一些特殊因素作了补充,如“购买美国产品”要求和其他一些附加条件,如在美国接受提供特殊分拨设施的可能性需求等。与1982年和1984年的准则相对照,1988年国际准则没有将汇率列入司法部评估外国竞争的因素。
4、1992年指导准则
与1984和1988年准则相比,1992年并购指导准则关于对外国竞争的讨论被删除了。1984年准则中的关于对外国厂商处理的内容被修改,对外国厂商产生影响的特殊因素与市场份额的计算连在一起。1992年准则确认了三个对外国竞争处理有影响的特殊因素,即汇率波动、配额和其他贸易限制、国外协调。关于第一个特殊因素,1992年准则采用了有点不同于1984年准则的方法,即用产品的单位量代替美元单位量来计算实质性的汇率波动,并可以在超过一年的期间内来衡量市场份额。关于外国协调,1992年准则基本上重申了1984年和1988年准则的内容。1992年准则最令人注目的变化是对司法部关于贸易限制在确定外国竞争者市场份额中的作用的提炼。1992年准则将其缩短为三句话,如果加上注解是四句话。1、如果产品是根据美国给予的配额从一个特定的国家进入美国的,市场份额就计算在该特定国家的厂商头上;2、就在美国销售的进口产品被减少到销售总量的一定比例内而言,通过减少国内消费方法增长的国内价格也将减少进口的总量;3、相应地,实际进口销售总量将被减少以利于计算市场份额的目的。4、配额对进口者拓展销售能力的限制效应是和潜在的不利竞争效应的评估相关的。
在承认1992年准则较为恰当地制定了对外国厂商供应在区域市场上的影响的分析框架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并购公司和他们的法律顾问似乎在得到具体指导方面反而不如1984年和1988年准则那么具体。从1982年至1988年准则中关于影响外国厂商特殊因素的分析方面的进展在1992年准则中全遭否定。
确实,如果我们认为1992年准则规定了执行机构评估外国供应的市场份额反应的明确做法,为什么还要被卷入看起来似乎无法结束的关于外国竞争的争论。也许,在签署1992年准则时,联邦贸易委员会委员马莉.阿兹科娜嘉(Mary. Azcuenaga)表示反对的一段陈述值得回味一下:“并购准则在帮助执行机构检查官预测是否要对特定的并购交易进行干预方面应该是有作用的,为具有这种预测价值,准则必须准确地规定执行机构怎样分析并购和怎样对不同的因素作出准确的反应,......。简洁、明了应该是准则的基本特点。然而,新的(1992年)的准则却在许多问题上表现出不透明性和含糊性。不透明性是一种短期的问题,或许经过律师和并购参与者的努力,会掌握基本概念。含糊性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它们将增加不确定性和降低准则的指导价值。”
三、跨国并购对美国经济的贡献
美国有关并购准则在处理外国竞争问题上的修改及其细微变化,反映了美国政府对外国投资政策摇摆的过程。但总的来说,其外资政策还是相对开放的,对跨国并购和国内并购的审查也是基于相对统一的标准。因为不管自由政策的反对者如何鼓动对外资进行限制和控制,跨国并购和外国竞争对美国带来的正面效应是客观存在的,这些正面效应对美国经济的贡献表现在:
1、跨国并购对美国的就业效应
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研究报告,从1980年至1987年间,在美国全部新增加的就业机会中,外国投资直接创造的机会约占1%,即每年至少为15000-20000个。到1987年,美国的外国机构雇佣的总人数超过了320万,而根据商务部最新的调查结果,到1991年年底,外国在美国的全部非银行机构雇佣人数已经增加到487万人,占美国全部非银行就业人数的5.3%。到1995年底,外国在美国的全部非银行机构雇佣人数增加到493万。在这些就业人数中,90%以上是通过跨国公司对美国企业的并购而提供的。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调查,从1980年到1987年,96%的就业是通过并购现有的美国企业而提供或保存的,外国直接投资创建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仅占4%。 在跨国并购最为集中的制造业部门,就业效果最为明显。根据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报告,在80年代大多数时间里,美国整个制造业就业总人数呈现下降趋势,在1980至1987年间下降了6.4%,但外国企业在美机构的雇佣人数却在同期增长了37%。 可以认为,如果没有跨国公司并购美国公司,还会有许多工人,特别是蓝领工人失去工作。美国学者讨论跨国并购的就业效果时,最常引用的一个例子就是日本桥石公司收购美国火石轮胎橡胶公司一案。火石轮胎橡胶公司设在田纳西州的一家工厂增一度限于非常困难的境地,面临关门危险,而且已有440名工人被解雇。桥石公司接管这家工厂后,很快便招回了这些工人。
2、跨国并购对美国的输血效应
从80年代开始,美国国内储蓄率一直偏低,但在此期间美国国内投资率却没有下降。研究表明,其主要原因是以跨国并购为主体的外资流入,弥补了美国国内储蓄与投资间每年约1000亿美元的缺口。可以认为,如果没有以跨国并购为主体的外国投资的大量涌入,就不可能有80年代美国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
与此同时,以跨国并购为主体的外国投资流入,对于遏制美国国内利率上扬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据埃利奥特.理查德森估计,在1980年至1987年间,如果没有以跨国并购为主体的外国资本流入,美国国内商业利率将提高3-5%。 而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S.马里斯也说,如果没有1981年以来激增的外国投资,在1982-1986年间,美国的实际利率将会提高3.5-5.5 %,而这样的高利率将会严重影响美国经济,并肯定会带来经济衰退。马里斯还指出,至少在联邦预算赤字消除以前,或美国私人储蓄率增长以前,外国投资将继续起到减缓美国利率压力的作用。
3、跨国并购对美国的溢出效应
外国公司对美国公司的跨国并购也对美国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进步作出了贡献。美国商务部发表的一些统计资料表明,外国公司每年都向美国输入大量技术。例如,在1988年,在美国的外国机构(通常是并购后控制权转移至外国公司的机构)向海外母公司支付的专利和许可费(Royalties and License fees)为12亿美元;而从母公司获得的专利和许可费收入只有2.38亿美元。这表明,外国公司设在美国的各种机构从海外引入的技术,远远多于这些机构输往海外的技术。商务部的数字显示,整个80年代期间,有关技术转移方面的情况,始终呈现这样一种模式:技术输入多于技术输出。从90年代最初几年的情况看,这种模式仍然没有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