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地质工作健康发展需要提高地质勘查保障能力
地质勘查体制机制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地质勘查工作缺乏统一规划、统筹协调和规范管理。地质勘查公共财政投入结构不够合理,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相对不足,基础性地质工作薄弱,对商业性矿产勘查支撑力度不强。地勘行业人才紧缺,公益性地质队伍结构不合理,野外地质工作待遇不高。商业性矿产勘查投资环境有待改善。原创性的地质理论与勘查技术不多,高新技术应用与开发不足,难以满足地质勘查现代化的需求。
二、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全国地质勘查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坚持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把提高矿产资源保障程度放在突出地位,切实加强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等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基础支撑。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确定以下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适度超前。按照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地质勘查,统筹矿产勘查与环境地质调查,统筹中央与地方地质勘查工作,统筹各类规划区地质工作,统筹国内地勘事业发展与地勘领域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地质勘查基础性先行性作用,提前10到15年规划部署地质勘查工作。
2. 遵循规律,合理布局。根据我国地质条件和资源分布特点,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布局要求,结合人口分布、国土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格局,统筹地质勘查工作区域布局,引导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的有序发展。
3.突出重点,拓宽领域。立足于我国地质条件、资源基础、环境基础、工程基础,突出重要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的勘查工作,努力创造有宏观影响的大成果,不断提高地质勘查的精度、深度和广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拓宽地质勘查工作的服务与应用领域。
4.创新科技,增强能力。实施“科技兴地”战略,加快地质勘查工作现代化步伐。突出重大地质理论问题研究,把地质区位优势变为科技创新优势。大力推进成矿理论和地质勘查技术发展,加快信息化建设,完善地质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研与勘查的有机结合,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注重创新基地建设。
5.立足国内,扩大合作。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充分挖掘国内资源潜力。加大矿产资源领域对外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和资源全球化发展的需要,鼓励与国外企业合作开展境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扶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提高矿产资源供给能力和保障程度。
6.完善体制,理顺机制。健全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负其责、相互协调的地质勘查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地质勘查多渠道投入新机制的形成,完善商业性矿产勘查机制,注重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引导和拉动作用。
(二)规划目标
面向“十一五”及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实现新的找矿重大突破,全面提高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增强地质环境调查监测能力,完善地质勘查新体制,依靠科技创新,提升服务能力,拓宽服务领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支撑。
1.2010年规划目标
--矿产勘查获得重大突破,国内矿产资源供给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进一步调查评价重点成矿区带的矿产资源潜力。西部形成一批重要资源后备勘查开发基地;东、中部找矿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隐伏矿产、矿山深部与外围找矿勘查取得突破;力争取得200个以上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突破,延长骨干矿山的服务年限;新增一批能源和非能源重要矿产资源储量,新发现约10个亿吨级油田和8~10个千亿方级气田,新发现和评价大型重要矿产地约200处。
┌─────────────────────────────────────────┐
│ 专栏2 矿产资源勘查主要指标 │
├──────┬────────────────────┬─────────────┤
│ 矿种 │ 预期查明资源/储量 │ 备注 │
├──────┼────────────────────┼─────────────┤
│ 石油 │45~50亿吨 │ 预期性 │
│ │ │ (新增探明地质储量) │
├──────┼────────────────────┼─────────────┤
│ 天然气 │2.5~2.8万亿立方米 │ 预期性 │
│ │ │ (新增探明地质储量) │
├──────┼────────────────────┼─────────────┤
│ 煤炭 │基础储量1100~1300亿吨(提高级别) │ 预期性 │
│ ├────────────────────┼─────────────┤
│ │资源量3500~4000亿吨 │ 预期性 │
├──────┼────────────────────┼─────────────┤
│ 铀 │ │ 预期性 │
├──────┼────────────────────┼─────────────┤
│ 煤层气 │3000亿立方米 │ 预期性 │
├──────┼────────────────────┼─────────────┤
│ 油页岩 │油页岩200亿吨(或页岩油10亿吨) │ 预期性 │
├──────┼────────────────────┼─────────────┤
│ 油砂 │油砂油5000万吨 │ 预期性 │
├──────┼────────────────────┼─────────────┤
│ 铁 │50亿吨(矿石) │ 预期性 │
├──────┼────────────────────┼─────────────┤
│ 铜 │1000万吨 │ 预期性 │
├──────┼────────────────────┼─────────────┤
│ 铝土矿 │2亿吨(矿石) │ 预期性 │
├──────┼────────────────────┼─────────────┤
│ 铅锌 │2500万吨 │ 预期性 │
├──────┼────────────────────┼─────────────┤
│ 锰 │1亿吨(矿石) │ 预期性 │
├──────┼────────────────────┼─────────────┤
│ 钨 │50万吨(WO3) │ 预期性 │
├──────┼────────────────────┼─────────────┤
│ 锡 │50万吨 │ 预期性 │
├──────┼────────────────────┼─────────────┤
│ 镍 │50万吨 │ 预期性 │
├──────┼────────────────────┼─────────────┤
│ 钾盐 │2亿吨(折算为KCl) │ 预期性 │
├──────┼────────────────────┼─────────────┤
│ 金 │1500吨 │ 预期性 │
├──────┼────────────────────┼─────────────┤
│ 钼 │50万吨 │ 预期性 │
├──────┼────────────────────┼─────────────┤
│ 磷 │5亿吨(P2O5) │ 预期性 │
└──────┴────────────────────┴─────────────┘
--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显著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地质信息。中比例尺区域性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大幅度提高,在国家重要经济区、重点成矿区带和重大地质问题区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陆域国土面积的25%。基本完成重点成矿区带的中比例尺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在重要经济区完成一批中、大比例尺区域性基础地质调查和区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更新一批国家基础地质图件,基本形成国家基础地质调查数据采集与更新机制。
┌────────────────────────────────────────┐
│ 专栏3 基础地质调查主要任务指标 │
├──────────┬─────────────────────────────┤
│ 工作名称 │ 部署工作量 │
├──────────┼─────────────────────────────┤
│1.区域地质调查 │1:5万区域地质调查(包括区域矿产调查)55万平方千米; │
│ │1:25万区调修测150万平方千米。 │
├──────────┼─────────────────────────────┤
│2.区域地球物理勘查 │1:20万区域重力调查100万平方千米; │
│ │1:20万航空物探80万测线千米; │
│ │1:5万航空物探综合调查45万测线千米。 │
├──────────┼─────────────────────────────┤
│3.区域地球化学勘查 │1:20万区域化探100万平方千米; │
│ │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100万平方千米。 │
├──────────┼─────────────────────────────┤
│4.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1:5万水文地质调查50万平方千米; │
│ │1:25万区域水文地质及环境问题调查50万平方千米。 │
├──────────┼─────────────────────────────┤
│5.区域遥感地质调查 │1:25万区域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220万平方千米; │
│ │1:10万区域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80万平方千米; │
│ │1:10万地质矿产遥感地质调查170万平方千米; │
│ │1:5万高精度航空遥感调查30万平方千米; │
│ │1:5万矿产资源开发多目标遥感调查与监测50万平方千米。 │
├──────────┼─────────────────────────────┤
│6.海洋地质调查 │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6幅,调查面积112万平方千米; │
│ │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2幅,调查面积3万平方千米; │
│ │中大比例尺近海环境地质调查27万平方千米。 │
└──────────┴─────────────────────────────┘
--海洋地质调查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为维护国家权益和利用海洋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完成我国管辖海域50%面积的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在重点海域,开展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取得一批沿海重要经济区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与监测、近海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成果。海洋油气资源、天然气水合物等重要矿产调查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监测能力显著增强,减灾防灾与地质环境保护水平明显提高。完成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东部重点地区地下水污染环境调查;建立全国地下水监测网络体系,实现对重点地区地下水的有效监测;完成100万平方千米1∶5万-1:2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基本建成地质灾害重点地区专业监测系统和易发区群测群防监测体系;完成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330个地级以上重点城市以及重点海岸带和重点岩溶石山地区大中比例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完成一批重点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完成138个地质遗产地1∶5万调查评价5万平方千米。
┌────────────────────────────────────────┐
│ 专栏4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主要任务指标 │
├─────────────┬──────────────────────────┤
│ 工作名称 │ 任务指标 │
├─────────────┼──────────────────────────┤
│1.地下水污染环境调查 │1:25万地下水污染环境调查70万平方千米; │
│ │1:5万地下水污染环境调查10万平方千米 │
├─────────────┼──────────────────────────┤
│2.地质灾害调查 │1:5万~1:2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100万平方千米 │
├─────────────┼──────────────────────────┤
│3.地质环境调查 │1:5万环境地质调查60万平方千米 │
├─────────────┼──────────────────────────┤
│4.地面沉降调查监测 │调查监测面积40万平方千米 │
├─────────────┼──────────────────────────┤
│5.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 │1:5万调查10万平方千米;遥感监测面积120万平方千米 │
├─────────────┼──────────────────────────┤
│6.地质遗迹调查评价 │138个地质遗产地调查评价1:5万调查5万平方千米 │
└─────────────┴──────────────────────────┘
--地质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增强,支撑与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在地质勘查和重点科学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要地质技术装备基本实现现代化;地质勘查信息化程度全面提高,基本实现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地质资料数字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建成国家级的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实现地质资料数据和成果的社会共享。
┌────────────────────────────────────────┐
│ 专栏5 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主要任务指标 │
├───────────┬────────────────────────────┤
│ 工作名称 │ 任务指标 │
├───────────┼────────────────────────────┤
│ 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 │64000档(种)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 │
│ │2000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空间数据库建设; │
│ │5000万米钻孔资料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 │
├───────────┼────────────────────────────┤
│ 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 │收集岩矿芯8万延米,完成岩矿芯图像数据库建设; │
│ │收集标本等5万件。 │
├───────────┼────────────────────────────┤
│ 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 │完成数据处理中心和研发中心建设; │
│ │开发具有交换、共享与服务功能的地质信息系统; │
│ │建成地质资料公共服务电子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