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立法精神之经济学分析
李新平
【摘要】本文以制度经济学范式,从交易成本、产权、企业和市场替代等多角度分析和研究了我国合同法的演变轨迹。从新法旧法的比较分析中得出
合同法应有的立法精神。
【关键词】交易费用 产权
合同法
【全文】
《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于1999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法的颁布实施在中国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法立法背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期,其立法精神和旧体制下的经济合同有明显的变化.本文试从法经济学角度分析其立法精神之变化。
一.
合同法的基本目标是节约交易成本
合同法作为维持市场交易的最基本制度,被誉为市场经济的宪章。作为基本制度,它从来是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起点。诺斯认为制度是一种博弈的规则,制度的变迁就是游戏规则的变迁;诺斯利用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得出的重要观点之一是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来源于对交易成本的节约。而为什么制度能节约交易成本呢?是否现存的所有制度都能满足该论点呢?如果不是,究竟什么样的制度才能节约交易成本?
制度分为内生制度和外生制度,内生的制度来源于千锤百炼的各种交易习惯和交易规则,法律所做的是将其提升为公开的具有规范意义的文件供大家遵守。内生制度包含着大量经过精练和检验的先人智慧,有着高的效能,它常足以使棘手和复杂的情形变得井然有序。和内生制度相比,外生制度是由统治阶级的权力机构自上而下地设计出来、强加于社会并付诸实施的①。制度经济学原理认为,制度的功能在于有效协调和信任,也就是在人们的博弈过程中提供博弈规则,使复杂的交易过程变得较易理解,给交易者提供了相互之间的更为稳定的预期。同时制度在实现这一功能时也会付出代价,这就是制度的执行成本。一项来源于交易过程的内生交易法律制度,由于事先人们已经潜在地按这一规则行事,所以其几乎不付出多少执行中的监控成本和协调成本。同时,来源于交易的法律,在制定过程中总是被提取了其最先进的部分,在执行过程会较大程度地节约交易成本。相反的是,那些出自统治者单方面意志和想象的外生性交易制度,在执行过程总会因干扰正常交易制度而被交易者拒绝和抵触,其执行成本中的监控成本和协调成本将居高不下。同时由于它破坏了正常的交易规律,必然造成交易成本扩大。
研究
合同法演变的轨迹,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合同法对交易成本的节约和
合同法的产生有关,它来源于实际的市场交易,是一种内生的制度。在市场交易开始时,人们将现有产品拿到市场中调换自己需要的产品。由于信息不充分的原因,人们会发现自己并不总是能在市场中正好得到自己需要的产品。于是交易者会互相之间约定在某个时间将一定数量的产品在某个地方进行交易。根据这一约定双方开始生产。逐渐地,人们意识到有目的的生产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同时由于交易者知道自己可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得到一定数量的自身需要的产品,这就避免了在市场中临时寻求产品所浪费的时间,从而减少了未来的不确定性。根据制度经济学的原理,这是通过减少搜寻成本来节约交易成本。随着交易的发展,人们发现对未来交易的约定需要越来越详细,不仅需要约定产品的交货数量还需要约定产品的质量,不仅需要约定产品交货时间还要约定产品的交货方式。一旦约定出现不明确就会影响未来的正常交易,出现交易纠纷。同时由于市场的价格变化(包括生产原料和人力资源的价格变化),交易一方有可能不愿在约定价格下购买或出售产品,从而有可能出现交易失败。由于信息分布不对称,购买方相对出售方享有更少的信息也使买方有机会主义的动机,从而可能出现道德风险。为了能够使交易有效进行,人们开始对交易的方式、程序和约定的履行及在一方违反约定导致交易失败的行为的惩处方式都进行了约定。这就产生了最初的交易惯例。由于交易惯例提供了人们在交易过程中的博弈规则,使交易者对交易对象的行为方式具有稳定的预期,未来的不确定性大大减少。同时由于博弈规则的出现,使交易的谈判成本、履约成本(或者说是为防止交易对方违反交易约定而实施的监控成本)都得到了节约。以上的简短分析可见,交易规则的出现使交易成本得到节约。但是最初的交易规则只是一种自我实施的习惯,为什么随着交易的进一步的发展会出现合同法律呢?应有三点原因是值得考虑的,一是交易者发现交易惯例的强制力不够,交易者自身很难监督和惩罚对方的违约行为, 交易行为容易受到破坏,交易目的难以得到保障。于是制度倚赖得以产生,人们需要一个强有力量的外力来保障交易的进行,这就是习惯的法律化。习惯法律化的过程中,由于进一步加强了对履约的保护,使交易者对交易对方的行为具有更稳定的预期,从而进一步减少了未来的不确定性,使交易成本得到进一步节约;二是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法律通过加快信息传递,可以加快形成一致预期,达到纳什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