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宏观调控与少数人权利保障

  

  │水电费 │60 │60 │60 │


  

  ├───────────┼────────┼───────┼───┤


  

  │脱粒 │42 │35 │35 │


  

  ├───────────┼────────┼───────┼───┤


  

  │每日人工费用 │65 │50 │40 │


  

  ├───────────┼────────┼───────┼───┤


  

  │田间管理(平均需五天)│325 │250 │200 │


  

  ├───────────┼────────┼───────┼───┤


  

  │日常管理(需三十小时)│242.25 │187.5 │150 │


  

  ├───────────┼────────┼───────┼───┤


  

  │投入总计 │1107.25 │883.5 │771 │


  

  ├───────────┼────────┼───────┼───┤


  

  │成本比上年增加 │223.75(25.3 %) │112.5(14.6%) │ │


  

  └───────────┴────────┴───────┴───┘


  

  很显然,粮价的缓慢上涨与政府的平抑粮价行为有相当的关系。多年来,政府平抑粮价行为基本上实现了粮价稳定,却剥夺了小规模粮农的市场化收益。事实上,粮农的种粮活动是一种市场行为,种粮所涉及到的投资成本基本上是市场化的;而售粮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市场行为,对小规模粮农来说,粮食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亦即,政府对粮价的干预使处于生产过程市场化的粮农在销售过程处于低市场化,其利益受到损害。粮农实际损失了多少?通过对粮农调查发现,粮农估计的合理的加权平均价在每市斤1.82元(见图1),而实际的市场价格为每市斤1.5元。实际市场价格比粮农认为的合理价格低17.58%,这应该也是平抑粮价对粮农造成的损失。问题在于,政府平抑粮价的受益者是全国人民,这种利益的绝大部分正来源于粮农的损失。虽然政府对粮价的宏观调控有其合理性,但这种合理性并不能使粮农利益的损害具有合理性。在宏观调控的框架下,政府对处于少数人地位的粮农的利益给予相当必要。虽然多年来,也有较多的制度保护粮农利益,但其保护并不能填补粮价非市场化给粮农造成损害。


  

  (二)粮食补贴政策的补偿作用很弱


  

  2008年初,国家发改委宣布进一步提高国家粮食直接补贴额,各省也加大了补贴力度。由于各地区粮补额度有所不同,笔者仅就调查地区粮补情况进行了两方面问卷调查。第一,当被问及“考虑到种粮成本的升高,如果米价保持不变或提升幅度不大,与您可能的其他工作相比,您认为政府对粮农每亩田的补贴应该达到多少?”时,1人回答50元以上,1人回答60元以上,2人回答80元,5人回答90元,14人认为100元以上,3人认为110元以上,2人认为120元,1人认为200元,计算加权平均为9.33元(对于数额以上数字按照本数计算,所以该值为最小值)。而目前粮农每亩田能拿到的补贴仅53元,仅占粮农心理预期的55%(见图2)。第二,当被问及“在知道政府补贴后,您如何决定种植粮食的面积?”时,对于补贴期望值较高的人,种植面积在5.6-8亩之间,选择了减少种植面积,有7人;对于补贴期望值较低的人,种植面积在27-30亩之间,选择了增加种植面积,有3人;有20人,种植面积在2-15亩不等,选择不变。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