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法律经济学基础理论之研究

  
  人是理性地追求欲求的最大满足,此种欲求的最大满足即是人们的福祉,也是法律学和经济学的最终目的。人们的欲求有五种,此五种欲求有些可藉由财货的累积直接或间接达成,有些则是由公平正义的概念所可囊括,所以人们的欲求与法律学和经济学所重视的价值相比较,也可以概括地分为财富极大和公平正义两大欲求,也是追求的两大价值,或法律的两大规范目的。

  
  而法律规范的内容本身是一种追求财富极大和公平正义的手段,法律的精确与否与测量精确的成本和纠纷处理的成本有关,牵涉手段的成本和限制,也是经济分析时所必须加以考量的,立法者、司法者、学者在制订或解释适用法律时皆可采用经济分析。

  
  以经济分析为法学研究的方法,首先应确立追求的目标,然后提出接近事实的假设,接着采取比较的方法,如仅单一价值为变量,另一不变的价值为常数,则依数列分析和序列分析将全部的规范方案加以比较,再从中选出最佳者。如为二种价值并存,则需厘清不同价值在法律目标中的比重,有时是不同价值的抉择,但公平正义和财富极大常常是相协调的。原则上符合当事人财富极大即符合社会的财富极大,符合当事人间的公平正义即符合社会的公平正义,但如牵涉到第三人,或有外部效益或外部成本,则也应纳入考虑。

  
  最后,举例说明经济分析如何具体适用于法律见解的选择。甲乙共有A 地一块,出租(或设定地上权)于丙,若甲出卖其应有部分,依土地法第三十四条之一第四项规定,乙有优先承购权,依民法第四百二十六条之二和土地法第一百零四条规定,丙有优先承购权,此时应由乙或丙的优先承购,不受实务见解拘束下,此时即是一项法律见解的选择。

  
  此时第一步骤是确立追求的目标,在本案因为无从分辨乙、丙的资力,由乙或丙取得优先承购权不牵涉公平与否的问题,乙和丙的法律地位又十分明确,由乙或丙取得优先承购权也不牵涉精确与否的问题,但由乙或丙取得优先承购权有牵涉到财富极大的问题,因此,本案追求的目标是财富极大。

  
  第二步骤是提出接近事实的假设,假设土地有使用比闲置符合财富极大,此一假设接近事实,因为假设其它条件不变,闲置的情形并无财货的生产,有使用的情形才有财货的生产,所以,土地有使用符合财富极大。

  
  第三步骤是采取适当的分析方法,若共有人乙享有较优先的优先承购权,则乙固然可以取得整个基地的所有权,但在此时,土地所有和土地利用仍是分离,依然造成土地使用的不经济,其所造成之利益只是减少甲乙之间协商收租的费用。然而若使丙优先购买,则丙就该土地应有部分二分之一已是共有人,土地所有和土地利用已合一,可以立即减少原先土地所有和使用分离不经济的情形的二分之一。前者和后者何者效益较大,因为无明确数据难以量化,所以,采序列分析的方式,试图比较大小。前者是减少甲乙之间协商收租的费用,此费用通常很低且与土地生产无关,后者是立即减少原先土地所有和使用分离不经济的情形的二分之一,土地所有和使用分离将影响土地的生产,造成土地使用人无法就土地为最有效率的使用(会影响使用人更新、改良及投资意愿),所以,此一成本的减小即显而易见,参照区分所有建物连同基地应有部分之所有权一并移转与同一人所有之情形不适用土地法第三十四条之一第四项之规定 [59],亦可左证土地所有权单一化之效益并无法超越土地所有权和利用合一之效益。即使丙的租赁权消灭,乙单一所有权回复无限制状态,但假使乙不使用或不出租该地,亦未造成较租赁关系存在时为佳的状态,因土地若不使用,仍无经济效益可言,亦即所有权单一化本身并未增加经济效益 [60],但土地所有和利用合而为一则立即产生经济效益,后者造成的利益显然较前一情形为大。

  
  后者造成的利益既然显然较前一情形为大,则最佳的选择是使丙的优先承购权优先于乙的优先承购权,也是本问题应采的见解。

【作者简介】
谢哲胜,(1965年3月15日—),台湾台北人,台湾法律学者,建国中学毕业,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系学士,后赴美国威斯康新大学就读,1992年获该校法学博士学位。
【注释】中文资料(依作者姓氏笔划排序)
书籍:
1. 王泽鉴着,「出卖他人之物与无权处分」,民法学说与判例(四),八十年十月六版。
2. 王伯琦着,民法总则,五十七年。
3. 王文宇着,「从经济观点论保障财产权的方式」,民法研究(三),八十八年十月。
4. 史尚宽着,民法总论,七十九年。
5. 李宜琛着,民法总则,四十三年。
6. 洪逊欣着,中国民法总则,六十五年一月。
7. 洪逊欣着,法理学,八十三年九月。
8. 郭婉容着,个体经济学,二000年。
9. 张清溪、许嘉栋、刘莺钏、吴聪敏合着,经济学(上册)八十年八月二版。
10. 陈樱琴着,经济法理论与新趋势,一九九八年十月。
11. 陈彦希着,契约法之经济分析,台大法研所博士论文,八十三年七月。
12. 梅仲协着,民法要义,五十年。
13. 黄茂荣着,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一九九三年七月。
14. 叶俊荣着,「出卖环境权:从五轻设厂的十五亿回馈金谈起」,环境法律与政策,一九九三年四月。
15. 杨仁寿着,法学方法论,八十年十月。
16. 郑玉波着,民法总则,八十二年。
17. 谢哲胜着﹐财产法专题研究,八十四年五月。
18. 谢哲胜着,财产法专题研究〈二〉,八十八年十一月。
19. 戴华、郑晓时主编,正义及其相关问题,八十年十月。
20. 苏永钦着,「物权法定主义的再思考」,经济法的挑战,八十三年五月。
二、期刊:
1. 李维宗着,法学研究方法之述略,国防管理学院学报第十六卷第二期,八十四年七月。
2. 陈樱琴着,从法律经济学观点论财政收支划分法之修订,中原财经法学第一期,八十四年六月。
3. 熊秉元着,经济学与法律分析,月旦法学杂志第二十一期,八十六年二月。
4. 简资修着,寇斯的《厂商、市场与法律:一个法律人的观点》,台大法学论丛第二十六卷第二期,八十六年一月。
英文资料
Ⅰ.Books
1. Cooter, Robert & Thomas Ulen, Law and Economics, 1988.
2. David W. Barnes & Lynn A. Stout, The Economics of Contract Law, 1992.
3. Malloy, Robin Paul, Law and Economics-A Comparative Approach to Theory and Practice,1990.
4. Posner, A. Richard,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1992.
5. Random House Webster’s College Dictionary , Random House, New York, 1998.
6. Ruffin, Roy J. & Paul R. Gregory,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1983.
7. Silberberg, Eugene, The Structure of Economics: A Mathematical Analysis, McGraw-Hill, Inc., 1978.
Ⅱ.Periodicals
1、 Barnett, Symposium on Post-Chicago Law and Economics: Foreword: Chicago Law and Economics, 65 IIT Chicago -kent Law Review 3(1989).
2、 Calabresi, Guido & A. Douglas Melamed, Property Rules, Liability Rules, and Inalienability: One View of the Cathedral, 85 Harv.ard Law. Review. 1121(1972).
3、 Cooter, Symposium the Moral Lawyer: Article: The Best Right Laws: Value Foundations of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64 Notre Dame L. Rev. 817(1989).
4、 Ellickson, Symposium on Post-Chicago Law and Economics: Bringing Culture and Human Frailty to Rational Actors: A Critique of Classical Law and Economics, 65 IIT Chicago -kent Law Review 23(1989).
5、 Hager, Mark M., The Emperor’s Clothes are not Efficient: Posner’s Jurisprudence of Class, 41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Law Review 7(1991).
6、 Hammer, Peter J., Free Speech and the “Acid Bath”: An Evaluation and Critique of Judge Richard Posner’s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First Amendment, 87 Michigan Law Review 499(1988).
7、 Harrison, Jeffrey L., Egoism, Altruism, and Market Illusions: The Limits of Law and Economics, 33 UCLA Law Review 1309(1986).
8、 Hsiung, Bingyuang,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An Inquiry of Its Essence, Conference Paper Presented on “Symposium on Law and Economic Analysis”, Sun Yat-Sen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s and Philosophy , Academia Sinica, May 20, 2000.
9、 Malloy, Robin Paul, Equating human Rights and Property Rights—The Need for Moral Judgement in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and Social Policy, 47 Ohio Law Journal 163(1986).
10、 Michelman, Norms and Normativity in the Economic Theory of Law, 62 Minnesota Law Review 1015(1978).
11、 Posner, A. Richard, Economic, Politics, and the Reading of Statutes and the Constitution, 49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263(1982).
12、 Vandall, Frank J., Judge Posner’s Negligence- Efficiency Theory: A critique, 35 Emory Law Journal 383(1986).
13、 Waldron, Jeramy, Book Review: Criticizing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99 Yale Law Journal 1441(1990).
注释:
R. Malloy, Law and Economics-A Comparative Approach to Theory and Practice 2(1990).
陈樱琴着,从法律经济学观点论财政收支划分法之修订,中原财经法学第一期,第七九页。
谢哲胜着,法律的经济分析浅介,财产法专题研究,第一页。
参阅叶俊荣教授于民国八十九年五月二十日于中研院社科所「法与经济分析」研讨会,就熊秉元教授所提论文的书面评论。
陈樱琴着,前揭注二文,第八十页。
民国八十九年五月二十日于中研院社科所「法与经济分析」研讨会,熊秉元教授所提论文即是一项具体的努力,值得肯定。然而共同接受的基础理论的形成,至少须有共同接受的语言和共同接受的价值为前提,就此两点台湾的法律经济学者似乎可以再努力。
共同接受的语言从法律人来看,是指中文的,因为法律规范是有地域性的,台湾法律社群的共同语言是中文,而且使用法律人惯用语,因为经济的惯用语,无法完全解释法律现象。共同接受的价值从法律人来看,是指至少应将公平正义的概念,纳入效益的评估上,因为法律人是难以接受不顾及公平正义的议论。对台湾的经济人来说,此二点应无太大困难,首先,中文是台湾经济人的母语,使用中文讨论不成问题;其次,对经济人来说,使用法律惯用语,就是要了解台湾法律,如同法律人欲使用经济分析时必须了解经济一样;最后,如同经济人不能不讨论财富极大或效率,法律人也不能无视于公平正义,法律人以经济分析为研究方法时必须熟悉经济人对财富极大或效率的概念,经济人在分析法律时也不可无视于法律人对公平正义的观念。
美国的法律经济学在近一二十年亦有明显的变化,扩大经济分析的模型,将其它学科对于人类行为的内在和外在影响的研究均纳入分析,公平正义既然影响一般人的行为,尤其是法律人,法律的经济分析即不能不将公平正义纳入分析,参阅 Barnett, Symposium on Post-Chicago Law and Economics: Foreword: Chicago Law and Economics, 65 Chi.-kent. L. Rev. 3(1989).
陈彦希着,契约法之经济分析,台大法研所博士论文,第六页。
张清溪、许嘉栋、刘莺钏、吴聪敏着,经济学(上册),第三页。
同前注,第四页。
R. Posner,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3(1992).;王文宇着,从经济观点论保障财产权的方式,民法研究(三),第二九七页;苏永钦着,物权法定主义的再思考,经济法的挑战,第二十页。
谢哲胜着,前揭注三书,第六页。
Ruffin & Gregory,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513(1983).
张清溪、许嘉栋、刘莺钏、吴聪敏着,前揭八书,第二九三页。
Ruffin & Gregory, supra note 12, at 513.
张清溪、许嘉栋、刘莺钏、吴聪敏着,前揭八书,第二九三页。
R. Posner, supra note 10, at 13;叶俊荣着,「出卖环境权:从五轻设厂的十五亿回馈金谈起」,环境法律与政策,第四六至四七页,将效率与正义概念对比,似乎也采此见解。
张清溪、许嘉栋、刘莺钏、吴聪敏着,前揭八书,第十五页。
同前注,第十六页。
Ruffin & Gregory,supra note 12,at 7.
Id.
Id.
Ruffin & Gregory, supra note 12,at 7-8.
Id.
谢哲胜着,前揭三书,第九页。
同前注,第八页;另请参阅R. Posner, supra note 10, at 21.
简资修着,寇斯的〈厂商、市场与法律:一个法律人的观点〉,台大法学论丛第26卷第2期,第二三0页。
关于此部分,学者通说并无反对见解,另可参阅王泽鉴着,「出卖他人之物与无权处分」,民法学说与判例(四),第一二九页。
王泽鉴着,前揭注二十七书,第一三七页;梅仲协着,民法要义,第六六页;洪逊欣着,中国民法总则,第二二八页;史尚宽着,民法总论,第五四四页;王伯琦着,民法总则,第二0七页;郑玉波着,民法总则,第三三三页;李宜琛着,民法总则,第三四八页。
参阅民法第41、81、102、103、114、161、163、164、165之4、173、177、187、195、217、218之1、227之1、227之2、247、253、261、263、276、288、292、293、313、342、347、377、398、399、426、436、460之1、463之1、469、475之1、514之9、602、612、614、656、660、665、680、701、735、756之9、763、772、813、833、848、850、858、883、895、901、914、939、946、999之1、1008之1、1069之1、1079之2、1080、1113、1176、1188、1192条。
杨仁寿着,法学方法论,第一八七页。
黄茂荣着,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第三五六至三五七页。
Random House Webster’s College Dictionary 1419(1998) (the abstract concepts of what is right, worthwhile, or desirable; any object or quality desirable as a means or as an end in itself).
并未支付或未必会实际支付。
Posner, supra note 10, at 11.( Value of something is how much someone is willing to pay for it or, if he has it already, how much money he demands to part with it.);熊秉元着,经济学与法律分析,月旦法学杂志第二十一期,第九八页。
张清溪、许嘉栋、刘莺钏、吴聪敏着,前揭注八书,第一0二页。
有关法律经济分析的价值基础,参阅Cooter, Symposium the Moral Lawyer: Article: The Best Right Laws: Value Foundations of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64 Notre Dame L. Rev. 817(1989).
Posner, supra note 10, at 13.
有关正义的概念,请参阅洪逊欣着,法理学,第三0二至三二0页;谢哲胜,「赠与的生效要件」,财产法专题研究(二),第一三六至一三七页。
谢哲胜着,「全民健康保险法节制医疗费用之经济分析」,财产法专题研究(二),第二七八页。
G. Calabresi & D. Melamed, Property Rules, Liability Rules, and Inalienability: One View of the Cathedral, 85 Harv. L. Rev. 1121(1972).
R. Posner, supra note 10, at 14.
经济分析方法在美国虽是主要的法学研究方法,但批评和敌视经济分析的学者也不在少数,例如Hammer, Free Speech and the “Acid Bath”: An Evaluation and Critique of Judge Richard Posner’s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First Amendment, 87 Mich. L. Rev. 499(1988);Harrison, Egoism, Altruism, and Market Illusions: The Limits of Law and Economics, 33 UCLA L. Rev. 1309(1986);Vandall, Judge Posner’s Negligence- Efficiency Theory: A critique, 35 Emory L. J. 383(1986);Waldron, Book Review: Criticizing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99 Yale L. J. 1441(1990);Ellickson, Symposium on Post-Chicago Law and Economics : Bringing Culture and Human Frailty to Rational Actors: A Critique of Classical Law and Economics, 65 Chi.-Kent. L. Rev. 23(1989).。最严厉的批评已经涉及对Richard Posner 的人身攻击,认为Posner文章写的很多的一部分理由是他不停的工作而少有其它兴趣,其它部分理由是posner 的东西不是那么好,例如 Hager, The Emperor’s Clothes are not Efficient: Posner’s Jurisprudence of Class, 41 Am. U. L. Rev. 7(1991).
叶俊荣着,前揭注十六书,第四六页,以正义是法律分析的灵魂、效率是经济分析的精髓,二者对比说明,正足以彰显正义与效率二概念在法律经济学的重要性。
谢哲胜着,前揭注三十九书,第二八六至二九五页。
张清溪等着,前揭注八书,第一一九至一二○页。
郭婉容着,个体经济学,第八三页。
张清溪、许嘉栋、刘莺钏、吴聪敏着,前揭八书,第一一九页。
有关数列分析和序列分析的说明,参阅 E. Silberberg, The Structure of Economics: A Mathematical Analysis 10.1(1978).
R. Posner, supra note 10, at 13-16.
参阅Barnes & Stout, The Economics of Contract Law 6(1992).
原被告诉讼与否的经济分析,参阅 Cooter & Ulen, Law and Economics 481(1988).
谢哲胜着,前揭注三十九书,第二七八页。
Posner, Economic, Politics, and the Reading of Statutes and the Constitution, 49 U. Chi. L. Rev. 263, 271(1982).
Michelman, Norms and Normativity in the Economic Theory of Law, 62 Minn. L. Rev. 1015, 1015-48(1978).
有关法律的价值理念,参阅洪逊欣着,前揭注三十八书,第二八六至二八九页。
正义的概念并非法律人所独有,其它社会科学也都有关于正义概念的探讨,参阅戴华、郑晓时主编,正义及其相关问题。
Malloy, Equating human Rights and Property Rights—The Need for Moral Judgement in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and Social Policy, 47 Ohio L. J. 163, 176(1986).
杨仁寿着,前揭注三十书,第一一一页以下;李维宗着,法学研究方法之述略,国防管理学院学报第16卷第2期,第七四至七六页;陈樱琴着,经济法理论与新趋势,第二0七页以下。
参阅78年度台上字第1216号判决:「数人区分所有之公寓建物有关共有部分,与各层建物所有人单独所有部分,具有不能分离之特性,与一般分别或公同共有之土地或建物不同,其处分、变更及设定负担,无土地法第34条之1规定适用。」
所有权单一化之后固然可能产生新的土地利用方式,而此一利用方式有可能优于原来的利用方式,而产生经济效益。然而基于以下理由,此种情形发生机率不大:共有人乙自己使用时若有高于承租人的利用方式,则共有人乙可以向甲付出相当于应有部分二分之一的租金,而取得土地的完整使用权,无须出租给丙,甲乙愿将土地出租给丙,意味着丙在支出甲乙满意的租金代价后仍有所得,表示丙的使用效率高于甲乙。乙只要给付甲的金额高于丙给付的租金的二分之一,甲即会同意土地由乙一人使用,但此一事实并未发生,表示对乙而言,出租他人仍比自用好,所以即使乙取得单一所有权,也会继续出租给丙,即使丙不继续承租,乙仍然极可能将土地再行出租。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