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从均衡到均衡:制度变迁的主观博弈框架

Rosenthal (1993)和Blonski (1999)讨论了所谓的“拇指规则”问题,后者特别强调了在什么意义上拇指规则与新古典实体理性的一致性。
转引自西蒙·辛格《费马大定理》。
这里我们仅仅借用数学中的流形概念,以表达这样一个类似的观念。毫无疑问它需要更严格更细致的研究。 
  如果我们接受,在这个世界的某个局部,博弈者在他们的视界内认为这个局部是相对独立于其它世界的。这类似于局部均衡的观念。
我们持一种非严格决定论的世界观,认为在一个基本层次上,与“测不准原理”所揭示的随机“量子跃迁”类似,总是存在自发的随机突变。这种随机突变可能表现在环境等物理性结构中,也可能通过博弈者的知识结构而表现出。
这里所谓博弈的反复发生与进化博弈理论中的意义相同。注意到经典博弈论中重复博弈是“一个博弈”,因为如鲁宾斯坦所强调的,博弈者认为每阶段的行动与后面阶段的行动有关联,从而重复的囚徒困境在“四人帮”模型中才会出现合作结果。
由 阶信念导出的边际分布等于 阶信念。
我们暂不考虑所谓模型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鲁宾斯坦认为 “一个(博弈)模型是我们关于现实的理解的近似,而不是现实的客观描述的近似” ,马斯金也强调机制设计理论是关于现实世界的漫画式描述。但只要我们按照直觉上合理的标准较好地刻画我们关于现实的观念(通过建立博弈模型),我们就会收获到作为副产品的“对现实的客观描述的近似”。
我们此处用“几乎”是因为毕竟在有些博弈中存在不完美的知识。 
  放弃“共同模型”、“普遍先验”假设,相当于假设博弈者会犯错误。 
  我们要探讨的就是这样一个研究者视角下的“博弈及其解概念”。 
  不同主观模型的代表即著名的对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选择何种博弈解概念为主观博弈的“元解概念”是颇费思量的事情。关于解概念的“稳健性”刻画的文献中通常以纳什均衡的某种强化(譬如严格均衡)为“元解概念”。
关于纳什均衡的精炼的文献中,主要是通过非均衡路径(零概率事件,或者如赛而腾的处理小概率事件)上的行为来排除不具备自我实施性质的均衡。 
  标准的博弈理论假设博弈者有共同的博弈模型,而且与客观观察者的一致(即使对个体亦然),从而不会出现动态不一致(dynamical inconsistency)。哥德尔有句话,“世界的意义就是(不断设法克服)事与愿违(的过程)”,但在经典博弈论的框架内,没有事与愿违和惊诧。另外,非完美记忆问题也只有在主观博弈(从而区分观察者和博弈者)的框架内才真正有意义。
也有可能博弈者永远处于学习和进化过程中以至 “永远不一致”,虽然他们会“认同不一致”。
我们将另外讨论这个框架可能的数学形式。
Nau特别强调了“不完全模型”,即模型不是共同的。但他建议的以“无套利”(no arbitrage)作为更基本的前提似乎难以接受,因为我们从经典博弈论中的“无交易(no-trade)”定理得到的启发是,恰恰只有在非共同模型时才会出现套利。
计算机击败国际象棋头号棋手卡斯帕罗夫的事实使我们相信这不是永远实现不了的事情。 
  如同量子力学中的“多重可能世界”观点,理论的预见力必然要降低了。 
  这是一个渊源可上溯到哈耶克(Hayek, 1945)并经汉恩强调的观念。
Foster & Young (2002)表明了,不管博弈者使用什么样的学习规则,这样一个反馈环都导致对其对手的下一期行为不能完全预见。这个结果在精神上类似于Nachbar (1995)所强调的在重复博弈中预见性与最优性之间的内在冲突。更一般地,Wolpert (1999)表述了关于未来不可计算的观念。 
  事前的混合策略均衡,在纯策略选择的对称破缺之后,会导致可能与非均衡策略同样的结果。譬如,在田忌赛马的故事中,均衡混合策略是随机安排出场次序。但可能照样会出现孙膑所策划的情形。所以微观或局部合理的行为,可能在宏观上表现出随机性。当然局部随机性的事物也可能宏观上表现出有序性。 
  违背制度的行为(在近似执行和混合策略的意义上),从学习和进化的角度是很容易理解的。主观博弈能够提供另外一种解释。 
  如果事后实际结果对事前预期的均衡结果的偏离是如此之大以至成为不可接受的(譬如生与死),那么博弈者就几乎不能在进化过程中生存下去(除非我们总有运气)。所以博弈者能够生存下来意味着他们关于外部世界的模型在某种意义上是稳健的。或者说,他们(至少在群体意义上)几乎总是能够避开那些“生死一线牵”的临界状态。
Foster and H. Peyton Young (1998)和Fudenberg & E. Maskin (1990)也都表明随机因素(哪怕是犯傻)在学习并收敛到均衡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Masahiko Aoki (1998): The subjective game form and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as punctuated equilibrium, Stanford University, Discussion Paper.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