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健康城市建设。以建设“国内最清洁、国内最长寿”城市为目标,深化城乡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健康宣传和健康促进行动,推进实施重点慢性病干预计划,推广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技术,积极创建卫生城市(镇),使环境质量、健康意识等健康素质的影响因素减少到最小化。
四、实施“一体化”,更加重视城乡基层卫生这一桩基工程建设
统筹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卫生强市、卫生强区(县、市)、卫生强镇(街)建设,逐步解决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弱、群众信任度差、基层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深化城市医院对县级医院“万名医生下基层”和城市医院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大手牵小手”结对帮扶活动,探索推进双向转诊、分级诊疗、人员双向轮训、人才柔性流动,统筹推进医疗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
推进县乡卫生一体化建设。以县级医院为“龙头”抓好基本建设,争取通过迁建、扩建县级综合性医院,争取各县(市)至少有一家综合性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抓好农村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建设,力争2010年春节前完成586个村卫生室、2010年7月底前完成530家农村地区社区卫生站的建设,实现全市行政村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率达100%。
实施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培养培训规划,从今年起的三年内共招收650名大学生作为向农村定向培养的全科医生。探索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等补助方式,完善绩效考核和满意度评价制度,切断医药收入与医务人员收入的关系,使基层卫生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促使其加快转型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逐步实现命名标识、人员调配和培训、药品采购和价格、业务管理和绩效考核、信息管理、财务和分配制度“六统一”,建立网络健全、功能完善、设施齐全、运转协调、适需对应的一体化基层卫生服务体系。
五、推进规范化,更加重视行业标准和规范服务这一内涵建设
建立评价体系。以目标考核、绩效考核为重点,建立完善各类评价体系,促使医疗卫生机构尤其是公共卫生机构通过明确职能、目标和任务,完善规章制度、服务规范标准和工作程序流程;通过明确岗位职责和资格要求,完善人员、技术准入和退出机制;通过规范收入分配制度,促进从业人员提升自我、提高效率、优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