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近期贵州和河南两起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通报
(安监总煤调〔2007〕227号)
各产煤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司法部直属煤矿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
2007年11月8日14时10分,贵州省毕节地区纳雍县群力煤矿二采区中部临时水仓掘进工作面发生一起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突出煤量约500吨,突出瓦斯量约4.9万立方米。该事故共造成35人死亡,7人受伤。该矿属民营煤矿,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年,矿井于2001年初动工建设,2005年3月投产。该矿鉴定为高瓦斯矿井,安装了安全监测监控系统(KJ90),已县域联网。
初步分析,事故直接原因是矿井二采区中部临时水仓掘进7米放炮时诱导煤与瓦斯突出。初步了解该矿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违反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相关规定。2006年10月24日,该矿在掘进2121采煤工作面切眼过程中,曾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但该矿未向有关部门汇报,未进行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未按突出进行管理,没有采取“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没有进行瓦斯抽放。二是矿井通风系统不完善。没有形成完善的生产系统就布置工作面,“剃头下山”开采。三是安全责任不落实。发生突出的临时水仓无设计施工。重生产、轻安全。驻矿特派员不懂煤矿业务,不能有效对该矿实施驻矿监督。
2007年11月12日03时02分,河南省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十矿己15-16-24110综采工作面发生一起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突出煤量约2243吨,突出瓦斯量约4.75万立方米。当时事故采区98人,12人被困井下。该矿为国有重点煤矿,核定生产能力290万吨/年,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装备了安全监测监控系统(KJ-4)和瓦斯抽放系统。发生事故的工作面,设计走向785米,采长256米,采高3.3米, 2007年8月开始回采。目前正全力抢救被困人员,已确定3人死亡、9人下落不明。初步分析,造成突出的原因是采面煤层赋存异常,突出部位倾角发生变化且煤层较厚,形成了局部向斜构造,压力大、应力集中;工作面采长较长(256米),两巷本煤层抽放钻孔和底板巷抽放钻孔不能控制全部采长,虽采取了煤壁浅孔抽放的补充措施,但效果不好。
这两起事故损失惨重,教训深刻,必须深刻反思,举一反三,切实加强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工作。为认真吸取教训,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现提出以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