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防治工程设计
3.1 水毁防治工程
3.1.1 水毁防治工程设计按照“顺势、挫锋、调向、稳流”的原则。首先顺应洪水流势,通畅泄洪;然后利用防护工程逐渐消耗洪水动能,改变冲刷水流方向,最终使洪水平稳地流向下游。力求做到尽量保留河流天然状态,既提高了公路抗灾能力,又做到与河流等环境相协调。
3.1.2 山区河流,地形地质多变,水情复杂。要区别具体河段的河势演化特征和水流特点,经过调查、计算分析后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和工程设计,切忌盲目套用已有工程设计、盲目加大工程尺寸的办法或单凭经验办事的做法,以免陷入重复水毁的困扰。表3.1.2是主要水毁防治对策,可供参考。
表3.1.2 主要公路水毁类型和防治对策
┌──────────┬─────────────────────────────┐
│水毁类型 │防治对策 │
├──────────┼─────────────────────────────┤
│河湾凹岸、游荡水流逼│峡谷河湾采用挡土墙、砌石护坡配合护坦防护;开阔游荡性河段采│
│岸和对岸挑流冲刷 │用护坡配合护坦、顺坝及漫水短丁坝防护。 │
├──────────┼─────────────────────────────┤
│峡谷和压缩河道的急流│采用挡土墙、护坡配合护坦等岸坡直接防护为宜,不应用丁坝挤压│
│冲刷 │水流,以免引起对岸垮塌形成挑流加重本岸冲刷。冲刷深度按一般│
│ │冲刷计算,但要注意对岸挑流或其他水流作用。 │
├──────────┼─────────────────────────────┤
│淹没和冲蚀 │提高公路高程或扩大过流断面、完善排水设施。提高公路高程有困│
│ │难时,要硬化路肩或修建防水墙。 │
├──────────┼─────────────────────────────┤
│桥梁墩台及引道冲刷 │设置适当的调治导流和防护工程 │
├──────────┼─────────────────────────────┤
│壅水过高或漂浮物堵塞│重建桥梁,加大过流净空。 │
│、摧毁桥梁 │ │
├──────────┼─────────────────────────────┤
│行洪条件恶化造成梁基│加强河道协调管理,加固地基和基础并采用护坦或沉排等防冲刷措│
│础和路基冲刷 │施。 │
├──────────┼─────────────────────────────┤
│涵洞冲毁或堵塞,及由│处理好涵洞的位置、进出口与相关排水设施的关系,清除淤积堵塞│
│此引起路基冲断 │、加固涵洞或扩大过流净空。 │
└──────────┴─────────────────────────────┘
3.1.3 公路工程中与水流相关的所有防护工程,都是预防水毁的措施,包括流域治理、排导设施等所谓治理水害的工程。治理水害造成的路基滑塌、桥涵损坏等具体灾害形式,依受害和受损的工程种类,可归于各类修复工程。
3.1.4 加强日常养护管理,清疏各类排水系统、修复加固各类构造物、及时检修防洪设施,是预防水毁的有效措施。
3.1.5 冲刷防护的结构型式很多,根据防护型式的水流结构和机理分为直接防护和间接防护两类。直接防护是直接加固坡脚或基础,提高其抗冲刷的能力,而修建的附着在边坡坡面、坡脚及基础上的工程设施,有护坡(护面墙)、挡土墙、护坦式基础、石笼、抛石、混凝土预制板、土工织物等;间接防护是指以修筑丁坝、顺坝等工程或河道整治(疏浚、理顺、改道),改变河道水流结构,使水流偏离被防护的河岸,墩台或将冲刷段变成淤积段,达到防护目的。
3.1.6 河湾凹岸冲刷防护的范围,可按进口断面凸岸切线与凹岸交点向上游移动一个槽宽为起点;出口断面下游直段还必须有1.5至2.0倍槽宽的防护长度(如图3.1.6所示)。
图3.1.6 河湾防护工程布置示意图(略)
3.1.7 河湾凹岸防护工程基础冲刷深度按下式计算:
B
h(max下标)=h·(1.9+----------)
R(c下标)
式中:h -平均水深(m);
B -河湾进口水面宽度(m);
R(c下标) -河槽中线半径(m)。
3.1.8 河湾堤段洪水淹没线以下的松散堆积土质路基边坡原则上都应该设置防冲刷工程。
3.1.9 陡倾的岩石地基应该凿孔预埋钢筋,使基础与地基连成一体。卵石河床上的护岸工程,应该与护坦相配合。砂质河床上的护岸工程可采用铁丝石笼、预制混凝土沉排等柔性护基工程。
图3.1.9 不同河床的护岸工程护基形式(略)
3.1.10 沿河的浸水挡土墙,不宜采用陡胸坡的断面形式。因为此处水流向下涡旋,陡立坡面会导致严重的基础冲蚀。采用较缓的坡率则可以顺势调导水流,减弱水流对墙脚的冲蚀。
图3.1.10 护岸挡土墙胸坡与冲刷的关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