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接入网技术体制(暂行规定)(3)

表26       单模光纤系统S与R点间的传输特性




--------------------------------------------------
|        |    |    |                 -11         |
|        |    |    |S与R点间的特性(BER≤1×10   )        |
|标称比特率   |标称波长|光源类型|-----------------------------|
|        |    |    |    1)|                      |
|(kbit/s)|(nm)|    |最大衰减  |        最大色散          |
|        |    |    |(dB)  |        ps/nm         |
|--------|----|----|------|----------------------|
| 2048   |1310| LD | 46   |      不要求             |
|--------|----|----|------|----------------------|
| 8448   |1310| LD | 40   |      不要求             |
|--------|----|----|------|----------------------|
| 34368  |1310| LD | 35   |      不要求             |
|--------|----|----|------|----------------------|
|        |    |    |   2) |         3)           |
| 139264 |1310| LD | 28   |      300             |
|------------------------------------------------|
|注:1.对于短中继段,最大衰减可适当放宽、当线路传输速率不等于本表速率时,最          |
|    大衰减可参照本表要求另行规定。                             |
|  2.为了增加中继段长度,最大衰减值可高于28dB(例如31dB)。             |
|  3.该值表示在1270~1330nm工作波长范围时139264kbit/s系统最大可能的  |
|    色散值。为了优化系统设计,必须把系统工作波长的最大色散限制到<             |
|    300ps/nm时,可通过限制系统工作波长并靠近光纤的零色散波长来实现。        |
--------------------------------------------------

  9.8.3.3 光端机和光中继机的平均发送光功率
  在S点的平均发送光功率可根据中继段长度确定。当采用LD作光源时,一般为-9,-6,-3dBm;当采用LED作光源时,一般不小于-30dBm。
  9.8.3.4 光端机和光中继机的接收灵敏度
           -11
  当BER≤1×10   时,在接收机输入端连接器C之前的R点处的最小平均接收光功率(即接收灵敏度)应符合表27所列之值。

表27        光端机、光中继机接收灵敏度




-----------------------------------------------
|标称比特率(kbit/s)| 标称波长(nm) | 光检测器类型  |接收灵敏度(dBm)|
|-------------|----------|---------|----------|
|  2048       |  1310    | PIN-FET |  ≤-52    |
|-------------|----------|---------|----------|
|  8448       |  1310    | PIN-FET |  ≤-48    |
|-------------|----------|---------|----------|
|  34368      |  1310    | PIN-FET |  ≤-41    |
|-------------|----------|---------|----------|
|  139264     |  1310    | PIN-FET |  ≤-37    |
|---------------------------------------------|
|                                             |
|注                                            |
|1.对多模系统,长波长的标称波长为1310nm;                     |
|2.当线路传输速率不等于本表速率时,可参照本表要求另行规定;               |
|3.对于短距离的应用,在满足SR点间最大衰减前提下,适当放宽要求。            |
|                                             |
-----------------------------------------------

  9.8.3.5 光端机和光中继机接收光功率动态范围
           -11
  当BER≤1×10   时,在接收机输入端连接器C之前的R点处的光功率动态范围应不小于20dB。
  9.9 灵活接入系统(FAS)
  灵活接入系统是提供宽范围通信业务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对于用户具有灵活的含义。这些业务可以在用户驻地或公用网实现转移。灵活接入系统有灵活复接器(FM)和灵活接入终端(FAT)组成。
  9.9.1 参考配置和功能描述
  9.9.1.1 系统功能描述
  灵活接入系统以灵活的方式处理各个支路物理接口接入信息占用传输系统逻辑帧结构的位置。系统在网管(TMN)的统一管理下使用嵌入式的管理信息通道(EOC)管理通信、切换、网元功能和操作系统或协调设备之间的信息。
  9.9.1.2 灵活接入系统(FAS)的参考配置
  灵活接入系统(FAS)可用于PDH、SDH、ATM等多种网络环境,ITU-T已经规范了PDH、SDH环境下灵活接入系统的功能、接口条件、缺陷和失效状态以及接口点的对策、缺陷和失效状态以及设备核心的对策、设备性能和性能监视。ITU-T对ATM环境下灵活接入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尚在研究中。本标准仅规定了PDH、SDH环境下灵活接入系统功能和性能。图35示出了PDH和SDH环境下单业务2048kbit/s帧灵活接入系统的参考配置,图36示出了PDH和SDH环境下多业务2048kbit/s帧灵活接入系统的参考配置。
  灵活接入系统(FAS)的功能结构,系统中FM和FAT之间由数字传输系统相连接,当使用光数字传输系统时EOC信息可以利用辅助信道传送;当使用铜缆数字传输时EOC信息可能占用一个普通信息通道(B通道)。
  9.9.2 网络性能要求,参考第11章。
  9.10 混合接入方案
  接入网的环境复杂多变,采用单一的技术常常难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业务要求,而采用不同技术的混合接入方式可以提供更加经济有效的传输手段。混合接入的方案很多,下面只提供几种较典型实现方案供实施参考,并不排除其它实现方案。
  9.10.1 窄带PON+单向HFC混合接入
  图37 PDH/SDH环境下单业务2048kbit/s帧灵活接入系统的参考配置(略)
  图38 PDH/SDH环境下多业务2048kbit/s帧灵活接入系统(FAS)的参考配置(略)
  这一混合接入方案的特点是充分利用PON的双向多点传输优势和HFC的单向分配型多点传输优势,实现优势互补。系统结构基本是两套独立的基础设施,但可以通过HFC的光纤节点给PON的ONU供电。该方案比较灵活,可以首先敷设PON解决双向通信业务(例如电话和数据),再根据业务需要和可能性,日后再并行建设单向分配型HFC系统,以满足CATV需要。也可以先建HFC,再建设PON来解决电话和其它双向业务需求。
  9.10.2 DLC+单向HFC混合接入
  这一混合接入技术的优点同上,但具有好的经济性。目前DLC在传输电话方面比PON要经济,尤其是采用标准中继接口和V5接口的DLC系统,初始成本可望很低。缺点是DLC的多点传输能力和业务透明性不如PON。另外,两者的外部线路物理拓扑不完全兼容,因而不是长期发展方向。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