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优秀剧目和展览等文化项目相继引进。成功举办了俄罗斯全明星芭蕾舞团及交响乐团、俄罗斯电影展、俄罗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展在武汉的文化交流活动。引进了《挪威艺术家约恩·斯汀作品展》、《凝视-墨西哥当代摄影展》、《对视-乌拉圭艺术家摄影作品展》等高水平涉外展览,邀请韩国国家音乐大喜筵促进委员会来我省进行文化交流,邀请台湾鸿禧美术馆、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来我省进行大型艺术展览,并通过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和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等平台,集中邀请到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前来进行各项文化交流。
(七)遗产保护成绩斐然,文博事业彰显特色
文物保护成就显著。楚纪南故城遗址、盘龙城遗址、龙湾遗址、屈家岭遗址、石家河遗址等被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2010年国家文物局和湖北省政府签订了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共建协议。公布了第一批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及施工资质单位,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规划编制和维修工程相继进行。辛亥革命和近现代文物单位保护工作进展顺利。文物藏品科技保护及文物征集取得新成绩,文物科技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文物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
考古发掘令人瞩目。先后对辽瓦店子遗址、云梦睡虎地汉墓、熊家冢墓地、乔家院遗址、北泰山庙墓地等进行了考古发掘。我省三峡库区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完成全部规划任务,42处地面文物搬迁保护项目全面完成,屈原祠复建完工开放。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获得一批珍贵文物与重要发现。
文物普查和申报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调查任务,新发现文物点约3万处,在工业遗产、乡土建筑、文化景观、20世纪遗产等调查登录方面实现突破,长城资源调查取得重要收获,共调查确认长城18段,14.4公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91处,完成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推荐申报工作。开展了“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全省2514件(套)一级文物及近10万件二、三级文物全部纳入省文物信息中心机房,实施信息化动态管理。“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湖北管理处”成为全国具有文物进出境审核资质的14个机构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重大突破。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完善,专业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普查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完成重点项目调查36434个,收集资料实物9041件,汇总文字资料4699册,音像资料3699盒,电子资料12116G。四级名录体系初步建立,拥有国家级名录105项,省级名录260项,市(州)级名录505项,县级名录1732项。分别由我省牵头和参与申报的“端午节”与“中国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得到加强,全省有39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83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全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逐步增强。
古籍保护工作进展顺利。古籍保护机构和制度得以建立和完善,古籍培训和普查登记工作相继全面展开,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省级珍贵古籍名录》推荐、评审工作业已启动,7家单位和210部古籍分别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单。
博物馆建设彰显特色。综合类博物馆建设扎实推进,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市博物馆、荆州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为“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一批高水平的地市级和县级博物馆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之中,专题特色馆及民间博物馆逐渐丰富。博物馆、纪念馆展览水平改进提升。全省134个各类博物馆、纪念馆中,文化(物)部门归口管理的87个已经全面实行对社会免费开放。
(八)文化旅游方兴未艾,社会贡献日趋明显
文化与旅游结合更加紧密,全省文化旅游蓬勃兴起。包含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大遗址片区、古民居、近现代革命遗址等在内的物质文化遗产和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湖北省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等最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各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工程,为改善地方文化生态、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了新契机。各地结合本地区文化特色,纷纷举办大型文化活动,“随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屈原故里秭归端午文化节”、“来凤·中国土家摆手舞文化旅游节”、“黄石国际矿冶文化节”等影响逐步扩大。
二、湖北省文化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资源禀赋独特卓异
湖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楚文化和三国文化之乡,是古人类和中华文明发祥地以及中国近现代革命策源地之一,南北文化在此交汇融合,文化资源禀赋富集丰厚,文化生态系统多姿多彩,为我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资源保障。
2、文化发展基础良好
我省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发展体制机制不断改革创新,一系列利于文化事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长的政策相继出台,艺术创作实力得到增强,文艺精品创作不断涌现,文化产业显露良好发展势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民营文化企业蓬勃发展,一批文化产业聚集区初步成型、快速发展,产业平台得到提升。
3、文化需求日趋旺盛
全省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基本实现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民群众更加注重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日趋旺盛,文化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我省文化发展繁荣的群众基础更加坚实、文化消费市场进一步扩大。
(二)劣势(Weaknesses)
1、文化发展不够均衡
一是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大、中城市文化发展势头较好,农村文化事业仍然比较薄弱,一些地方文化基础设施不够健全,设施陈旧落后,一些基层文化单位缺乏正常的运行经费保障,阵地文化活动开展困难,不少地方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还比较单调和缺乏。二是事业产业发展不平衡。文化事业发展成绩显著,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但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规模不够大,全国知名的文化产业品牌和文化产业集团还不多。三是文化人才地区分布不平衡。大、中城市特别是武汉市高层次文化人才相对集中,小城市与县级以下文化人才十分缺乏。文艺人才断层、断档现象较为普遍,相关专业拔尖人才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短缺。
2、体制束缚依然存在
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阻力较大,“等、靠、要”思想仍较严重,文化产业部门分割现象还比较严重,资源整合难度较大,文化发展投入渠道单一,吸纳社会资金相对较少。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文化建设地位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