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推进专业集群建设
1.构建与“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对接的专业群。围绕国家产业发展重点,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按照“扬优、扶新、集群”专业建设理念,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重点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和现代服务业等五大专业群建设。
2.成立专业群建设专家委员会。聘请国内外专家、规模企业技术总监与园区院校专业技术骨干,组成专业群建设专家委员会,为园区院校专业群建设提供咨询指导,提升园区专业建设水平。
3.建立专业群建设协作组。针对每一个重点建设的专业群,统筹协调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组成专业群建设协作组,促进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具有院校特色和集群效应的专业群建设模式。
4.探索专业标准建设。探索建立具有就业导向性、发展动态性及实施层次性的园区高职专业教学标准。支持园区高职院校依据学生个性化需求,开展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改革试点。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深化校企合作。以社会需求为依据,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推行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常州市职业教育订单培养、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管理规范》,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长效机制。
2.转变教学模式。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校企合作模式,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系统设计、有效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学校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3.完善技能大赛制度。加大对技能大赛的经费投入,主办、承办、协办省级以上各类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改,全面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内容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师能力建设。建立技能大赛表彰奖励制度,并在职称评审、评先奖优、就业推荐、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优先考虑。
4.构建技能型人才评价体系。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5.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创新创业大赛制度,每年开展创新作品展评、创业设计大赛。依托园区内“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实践训练和创新创业基地”和园区外“龙城学生创业科技孵化园”,成立常州市职业教育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建立院校工作站,构建课程、实践、大赛、指导服务配套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育一批创新创业成功典型。
6.搭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探索高职国际化与经济国际化同步机制,搭建国际友好交流合作平台,引进国际先进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引进国际职业教育机构来常办学,拓展中外合作办班和出国留学规模。探索园区高职院校境外办学,吸引境外学生来华学习。
(五)促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1.实施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强中、高职院校统筹管理,实施中职校与高职院校对接合作计划,在高职院校建立中职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基地,扩大中职校教师到高职院校挂职见习人数。发挥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引领中职校共同发展。按照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思路,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探索中职与高职衔接机制。按照“专业对接、课程衔接、双证融通、中高贯通”要求,推进中职与高职分段培养,创新中职与高职衔接机制,构建中高职一体化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体制。
3.探索高职与本科衔接机制。按照“专业对接、课程衔接、实践导向、专本一体”的思路,集聚园区优势,加强园区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学制衔接,推进高职和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试点,探索“应用特色+本科底蕴”的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新路。
4.探索高职与境外硕士衔接机制。促进园区高职院与境外优质教育机构合作,培养国际化高端技能人才。扶持“高技能人才培养国际化项目”,支持园区高职优秀毕业生攻读境外硕士。
(六)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1.拓展终身教育功能。发挥园区教育资源优势,开展面向企业员工、返乡在乡农民、社区居民、进城务工人员等的技能、技术和健康休闲培训,开展具有高中学历的退伍军人接受高职教育的单独招生试点,探索园区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开展成人专科学历教育单独招生改革试点。促进高职院校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搭建以互联网等为载体的终身教育服务平台。
2.搭建中小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发挥园区教育、科技及产业资源集聚优势,建立一批中小学创新实践基地,为中小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学科竞赛及社会实践等提供服务。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