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保障教师合法权益。贯彻落实
教师法各项规定,切实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依法落实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和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保障长效机制。对长期在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待遇从优和其他倾斜政策,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完善奖励措施,加大奖教力度,对安心云浮教育事业、成绩突出的骨干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九)夯实教育现代化基础。
1、开展教育创强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教育投入,加强统筹指导,营造良好氛围,优化育人环境,以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为抓手,以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全力推进教育强镇(街)、强县(市、区)创建工作,全面提升我市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到2015年,实现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目标。
2、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贯彻落实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把教育信息化纳入经济社会信息化总体发展规划和教育工作督导考核体系。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领导和统筹,落实省、市、县(市、区)、校四级联动机制和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和绩效评估体系,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督导检查。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执行力和应用能力培训,建设一支与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和管理人才队伍。
3、推进教育信息化城乡一体化。以三网融合教育应用和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和“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建设。落实《广东省中小学信息化基本标准(试行)》,逐步实现区域范围内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标准统一、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编配统一。加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推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基础教育专网“校校通”、多媒体教学进班级和各级各类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计划,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普及水平。
4、提升教育网络水平。实施下一代互联网教育应用示范工程,加快推进教育信息网络升级换代,健全全市教育网络综合管理平台和一体化教育网络体系,全面优化基础教育专网。
5、加强教育信息化创新。实施教育信息化创新计划,深入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用研究和实践,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普及和创新水平,提高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示范校园和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区建设。
6、构建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衔接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和全省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的教育电子政务系统、电子校务系统和教育应急指挥系统。推进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数字化教育服务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和机制创新,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数字化教育服务联盟。加强教育信息安全工作。
7、加强教育装备的配备、使用和管理。贯彻落实省教育装备发展总体规划,逐步形成与我市教育改革发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相适应的教育装备体系,加快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提升教育装备水平。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图书馆(室)、功能室及教学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加大教育装备安全质量的监控力度,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建立健全教育装备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装备督导考核机制,把教育装备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评价范围。
8、推动学校后勤服务与管理健康发展。进一步深化各级各类学校后勤服务改革,为学校教学、管理、对外交往和教师业务成长、学生健康发展提供全方位高水平的后勤服务保障。积极创新中小学后勤服务,提高中小学后勤服务的质量、效益和保障能力。建立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医疗保健和保险机制。大力推动各级各类学校节能减排工作。
四、保障体系
(一)加强领导。
1、落实政府发展教育的主体责任。各级政府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协调、督促各部门认真落实支持教育发展的职责,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统筹先导作用,在城乡规划中统筹安排和保障教育用地,切实解决教育财政投入、学校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关注困难群体,提供惠及全民、高质量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报告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充分听取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建议,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事业。
2、加强依法治教。建立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长效机制,全面贯彻落实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学校安全、教育投入保障等方面的教育法规或政府规章。探索推进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力量,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依法规范教育秩序的常态管理机制。深入推进依法治校,完善教师、学生权利保障机制,建立依法化解教育矛盾新机制,保障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