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高等教育。到2015年,全市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7.16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
--基本建成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搭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衔接沟通的教育“立交桥”,构建覆盖全市、层次多样、类型丰富的教育机构网络,形成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
--基本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到2015年,中小学按课程方案配齐合格的各学科教师;小学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比例达到95%以上,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达到85%以上,普通高中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达到5%以上;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
--教育发展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各级财政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达到规定比例。实现中小学实验室、图书馆(室)、学科专用教室标准化、规范化。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实训中心和高等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水平。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到2012年,全面实现“校校通”;到2015年,全市实现多媒体教学进班级,基本建成全市一体化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实现教育强市。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系统性和衔接性不断增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有效推进。教育开放合作深入发展。到2015年,实现教育强市。
三、重点任务
(一)普及学前教育。
1、不断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逐步把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落实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与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规范办园行为,加强收费管理。完善审批制度,建立园长和保教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教育质量标准和监测评估体系。
2、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积极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大力发展镇(街)中心幼儿园,加快发展村级幼儿园,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幼儿园。充分利用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富余校舍和师资举办幼儿园,推进在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和规模。到2012年,所有镇(街)建成1所中心幼儿园,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5%;到2013年底,全市80%以上的乡镇建成1所规范化乡镇中心幼儿园,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7%以上;到2015年,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0%。
3、提高学前教育水平。积极发挥县(市、区)幼儿园和镇(街)中心幼儿园的示范辐射作用,全面提升学前教育整体水平。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推行科学保教方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保障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快乐健康成长,全面提高保教质量。
(二)提高义务教育水平。
1、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工程。按照广东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完善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制度,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师资配置、学位分配、教职员工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并适当向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倾斜,促进城乡义务教育服务均等化;按照低年级就近入学、高年级相对集中的原则,加快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提高办学效益。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到2012年,全市完全小学和初中基本达到规范化标准,其他学校达到“三室一场五有”(按标准配置教室、实验室、阅览室和运动场,有符合标准的饮用水、厕所和供教师工作休息的住房,寄宿制学校有符合标准的学生宿舍、食堂)要求;到2015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普遍达到规范化标准,做好规范化学校的认定工作。改革办学模式,鼓励和支持采取合并、一校多区或集团办学等形式,推动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联合办学,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2、抓好义务教育防流控辍工作。坚决贯彻《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落实政府行为,开展执法检查。加强学生理想前途教育。加强学校管理,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全面落实助学政策,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等原因辍学。
3、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扶持力度。继续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帮扶薄弱学校行动计划,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的业务能力。加大财政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重点改建扩建一批寄宿学校。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装备工程,按标准配齐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信息化设备、图书等装备资源,提高教育装备水平。逐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计划,在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化食堂,定期监测学生营养和健康状况。建立和健全教育基金或教育协会制度,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