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质量强市,质量安全是底线,科技创新是基础,技术标准是核心,品牌培育是载体,质量支撑是保证,其根本是为了惠民,最终落脚点在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十二五”期间,要全面实施“234质量计划”,即把“深入实施两大战略、建设三大质量保障体系、实施四大质量提升计划”作为质量强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深入实施两大战略
技术标准战略、名牌战略是质量建设的主导战略,在质量强市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
(一)深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建设,加快构建具有佛山特色的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标准体系,推动和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1.加强先进标准体系建设。
(1)建立现代产业标准体系。
构建制造业先进标准体系。重点在光电(LED光照明、OLED光显示)、新材料、机械装备、陶瓷建材产业中推动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修订。
深化农业标准化工作。围绕我市优质、特色农产品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服务业,加快农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结构合理及适应我市农业发展的农业标准体系。
加强现代服务业标准化建设。重点探索构建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创意设计、总部经济、会展及商务、科技服务与教育培训等七大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商贸流通、旅游休闲、房地产、社区服务等四大生活性服务业标准体系,规范和提高现代服务业质量水平。
(2)完善节能减排标准体系建设。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和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陶瓷建材等行业,加快先进成熟节能技术与标准的推广应用。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将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相关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并努力提升为地方、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
(3)加强企业内部标准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经济效益。
(4)开展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城市建设等标准化工作。以提高政府社会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为目标,研究建立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社会管理、城市建设标准支撑体系,通过制定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技术规范,完善政府服务体系。
2.创新工作方式,推动自主创新。
(1)建立科技创新与技术标准研制协同推进机制。建立科技创新与标准化相融合的长效发展机制,进一步加快科研、标准与科研成果产业化“三同步”的步伐。鼓励企业将知识产权战略与技术标准战略有机结合,促进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一体化。推动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标准,并逐步上升为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及国际标准。
(2)大力推行联盟标准。大力推行企业联盟标准,提高内控指标,提高产品质量,规范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品牌打造。推动优势企业共同开发、实现专利共享,形成专利联盟,引导企业制定含有共享专利技术的联盟标准,争取上升为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
(3)积极培育引进标准化技术组织。引导并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事业单位积极参加已建成的国家、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逐步争取承担秘书处工作。重点推进与我市重点产业发展关联度较大的TC/SC/WG秘书处申报、争取工作。
3.加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工作。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进一步建设完善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系统公共服务平台,主动跟踪和研究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企业及时应对,引导企业规避风险,扩大对外出口贸易。加大采用国际标准的力度,引导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消化吸收、技术改造等方式采用国际国外先进标准,进一步推动国际标准的本地化。
4.推进技术标准服务体系建设。
(1)搭建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集标准采集、加工、研究、培训、服务、交流于一体的国内一流的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形成全方位的互联互通大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实施技术标准创新提供快捷有效的标准信息支撑。
(2)培育和发展技术标准中介服务机构。积极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创办标准研究、咨询、检测、认证等中介服务机构,推动技术标准服务市场化、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及技术服务机构在标准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合作,积极参与标准研制、审查及推广应用工作。进一步规范市场,推进技术标准中介服务产业做大做强。
(3)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完善重点产业技术标准专家库和层次分明的人才队伍,满足我市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加大对技术标准人才引进、培养的力度,将标准化专业人才列为我市重点引进人才对象,完善标准化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培育一批掌握国际标准化规则、熟悉专业技术、能够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的专业人才。加强企业标准化工作骨干培养,提高标准化工作队伍整体素质。
(二)深入实施名牌带动战略。
围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重点工程和环保领域,制定名牌培育规划和品牌政策,进一步完善品牌体系,创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创建一批享有社会美誉度的工程品牌、服务品牌和生态品牌,继续保持我市品牌集群在全国同类城市中领先的地位。
1.积极培育产品区域名牌。继续深入实施建筑陶瓷、建筑铝型材、家用电器、内衣、装备机械、塑料管材、水暖卫浴、新材料、新光源、汽车及其配件等行业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并扩展到其它行业。加大培育力度,将我市具有一定市场优势、自主品牌有一定影响、产品质量长期稳定、产业集聚度较高的产业集群打造成为全省、全国知名的区域名牌。积极组织申报广东省政府质量奖、广东省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广东省著名商标。到2015年,力争培育5家企业争创广东省政府质量奖,全市累计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350个,中国驰名商标80件,广东省著名商标450件,市级以上名牌、名标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
2.积极创建优质精品工程。围绕佛山“1+2+5”的“一中心多组团”发展新思路和“城市形象三年提升计划”,以加快城市化发展和“三旧改造”为契机,完善工程招投标制度,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落实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责任,以推进建设工程质量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为抓手,严格把好勘察、设计、施工图审查、材料进场验收、检测检验及竣工验收备案关,确保主体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全面推行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和质量样板引路制度,进一步加强对保障性住房工程、公共建筑工程、商品房工程和规模较大、技术较复杂的其它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绿色、环保、节能产品,大力推进节能建筑建设和既有建筑改造。鼓励企业争创国优、省优、市优工程。重点培育一批具有科研、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和融资综合能力的龙头骨干建筑企业。
3.加快培育服务业品牌。围绕佛山现代化大城市建设框架,以服务业品牌建设为目标,以现代商贸、现代物流、总部经济、文化创意、休闲旅游、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制造业服务、中介服务等功能类型为重点,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品牌带动明显的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鼓励通过收购、兼并、控股、重组等多种途径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服务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全省同行业领先地位的品牌服务企业。到2015年,全市培育80个市级以上服务业品牌(著名商标、老字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