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
(二十六)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新技术、新产品。以节能减排目标需求为导向,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研究成果产业化应用和推广。重点推广大型公共建筑节能关键技术、余热余压发电关键技术、利用水泥回转窑处置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关键技术、燃煤锅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电机系统节能等一批已经成熟的节能技术和解决方案。积极发挥市场需求对节能技术进步的拉动作用。
(二十七)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体系。抓紧研究制定加快节能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体系,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培育和规范节能服务市场,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加快对现有能耗高、效率低的设备进行节能技术改造。
八、完善节能减排经济政策
(二十八)推进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物价部门要认真研究和建立反映能源供求状况和体现能源稀缺程度、促进节能的价格形成机制,形成资源类产品价格联动和传导机制。推行居民用电、用水阶梯价格。加大资源性产品价格政策,制定能耗超限额加价的政策措施。落实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政策,扩大差别电价实施范围,提高淘汰类企业和限制类企业的加价标准。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费政策,研究将污泥处理费用逐步纳入污水处理成本问题。改革垃圾处理收费方式,加大征收力度,降低征收成本。
(二十九)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十二五”期间,市政府设立继续节能专项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各县(市、区)政府也要视财政状况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节能项目引导、节能技术开发、节能基础能力建设、奖励先进典型单位等。进一步加大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向节能环保领域倾斜的力度。落实对节能减排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各项优惠政策,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改进和完善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落实垃圾资源化处理、农村沼气等废弃物资源利用项目的扶持政策。
(三十)贯彻落实国家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和价格改革政策。落实国家支持节能减排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认真执行国家对高耗能高污染产品降低出口退税率、加征出关税、停止部分产品加工贸易等政策,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进出口。贯彻执行国家高耗能、高污染治理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治理高耗能、高污染行为。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各项资源环境性产品价格改革政策,提高二氧化硫、COD排放、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的收费标准。
(三十一)强化节能减排工作的金融支持力度。坚持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政策导向,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贷款投放。加大各类金融机构对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针对节能减排项目量身定制在贷款金额、贷款期限等方面具有灵活性的信贷产品,拓展节能减排项目信贷市场。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重点区域涉重金属企业应当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九、加大节能减排监督检查力度
(三十二)严格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未通过能评、环评审查的投资项目,有关部门不得审批、核准、批准开工建设,不得发放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排污许可证,金融机构不得发放贷款,有关单位不得供水、供电。加强能评和环评审查的监督管理,严肃查处各种违规审批行为。能评费用由节能审查机关同级财政部门安排。
(三十三)严格节能减排执法监督检查。各县(市、区)政府每年都要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和监察活动,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执行能源资源和环境稽查制度,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违反节能环保法律、法规的单位予以公开曝光,依法查处,对重点案件实行挂牌督办。各县(市、区)政府和各有关单位要按照国家要求,对排放水污染物超标的企业一律责令停产整治;对排污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的企业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限产限排,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停产治理;对虽能达标排放,但未按期完成减排任务的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审核。开设节能环保违法行为和事件举报电话和网站,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建立节能环保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力、徇私枉法和搞权钱交易的,依法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十四)加强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监管。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监控平台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做好运行和污染物削减评估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核拨污水处理费的重要依据。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不落实收费政策、污水处理厂建成后1年内实际处理量达不到设计能力的60%以及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但无故不运行的县(市、区),暂缓审批该县(市、区)项目的环评报告,暂缓下达有关项目的国家及省、市建设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