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劳动合同制度全面推行,覆盖率大幅提高。截至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8%,较“十一五”期末增长11个百分点。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当期有效企业集体合同2985份,集体合同覆盖职工29.99万人。
(4)工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完善,职工工资收入持续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了机关事业单位津补贴。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全面启动。建立了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加大企业工资支付保障工作力度,“十一五”期间,先后三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健全劳动、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十一五”期间,全市2785家企业实施工资集体协商。2010年全市城镇社会平均工资达到19333元,比2005年增长63%。
(二)主要经验
1、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部门大力支持是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把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突出位置,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工作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有力地推动了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各有关部门和有关方面大力支持,保证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顺利推进。
2、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针。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按照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思考,放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去把握,从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上去部署,正确把握改革的力度和节奏,协调处理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发展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维护广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是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把维护劳动者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每一项法规的出台、每一项政策的制定、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能注重协调平衡各类社会群体利益关系,充分考虑劳动者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得到了广大劳动者的拥护和支持,使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群众基础更加坚固。
4、坚持依法行政是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有力保障。一系列就业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先后出台,使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更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不断强化依法行政意识,更加重视依靠法律手段管理、规范和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和劳动争议处理力度不断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
5、加强基础和能力建设是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必要条件。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体系的逐步健全,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业务流程的逐步规范,干部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十二五”时期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一)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期间,就业和社会保障面临着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化等一系列严峻挑战。
1、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一是就业总量矛盾依然突出。据测算,“十二五”期间,全市每年约有10万人需要就业,预计年均可提供岗位约8万余个。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求职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技能、学历、求职期望与新增岗位需求不适应、不协调,熟练工、技术工人缺乏,用人单位“招工难”现象将更加突出。三是部分群体就业问题突出。三峡工程坝区就业岗位严重不足,新成长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已逐渐成为当前重点关注人群。四是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滞后,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