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气象人才队伍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体系,重点建设以学科带头人、多能型预报服务专家和业务科研骨干为主的气象人才队伍,在业务、科研等方面设立首席专家和项目总工,人才培养计划融入金华市“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和“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强化气象业务和科技培训能力建设,完善气象人才培训体系。利用部门和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实施全员在职培训计划和知识更新工程,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知识和技能,为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五)防雷安全与社会管理能力建设
坚持把防雷安全作为保障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任务,健全防雷安全工作体系,提高全社会防御雷电灾害能力。依法加强气象社会管理职能,维护社会气象活动的正常秩序。
加强雷电灾害防御系统建设。在全市重点区域布设大气电场监测仪,升级完善闪电定位监测网络,建设全市雷电综合监测信息数据库与共享平台。建立市、县两级雷电监测预警业务系统,开展雷电诊断分析、预警方法技术研究和雷电预警产品研发,积极开展雷电预警服务和重点区域的高时空分辨率的雷电预警专项服务。加强防雷服务机构的标准化、现代化建设,推进防雷产品测试中心和防雷业务服务系统建设,提高防雷安全公共检验检测能力。健全防雷安全工作体系,落实防雷重点单位的安全责任制,强化新建项目防雷审核、验收的许可管理和建设档案管理,推进农村防雷安全工作,不断提高全社会防雷安全的意识、能力和水平。
加强气象社会管理能力建设。规范气象灾害防御、防雷安全检查和气象行业活动的管理工作,加强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的监督和规范化管理,强化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加强使用气象资料的审查和管理,规范防雷和施放气球管理工作。建立气象灾害及衍生、次生灾害的应急管理和风险管理机制,加快推进以强化公共安全和保障民生为重点的气象社会管理能力建设,着力提高气象灾害的应急管理和风险管理水平。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创新气象社会管理模式,提高履行气象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气象法制宣传,规范社会气象行为。
(六)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科学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作为气象的一项重要任务,着力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气象科技支撑能力。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服务能力。加强气候变化观测系统建设,设立市级气候变化监测中心,开展气候资源监测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编制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方案和对策措施,建立极端气候事件应对机制,推进针对城乡规划、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农业结构调整、重大工程建设等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
提高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加强丘陵山地气候资源监测,开展风、热、水、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精细气候区划和气候资源利用规划,提高服务于农业、旅游的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为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提供气象科技支撑,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增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立健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组织体系,加强人工增雨作业基地和作业队伍建设。开展人工影响天气试验和作业效果评估,完善作业支持系统和决策指挥系统建设,提高作业的科学水平和效益。完善作业手段,积极实施以农业抗旱、森林防火、水库增水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有效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
促进生态文明与生态城市建设。加快都市区大气能见度仪、黑碳仪、浊度仪、激光雷达、大气微波辐射仪以及温室气体等监测设施建设,建立灰霾、大雾、负氧离子等人居环境监测系统,开展低能见度、灰霾天气预警服务和对城市居民人体健康的影响评估,促进生态城市建设。
(七)基础设施和气象文化建设
加强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和优美环境建设,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的文明台站。加大气象文化建设力度,提升气象台站整体实力和气象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对制约当地气象事业发展、影响气象业务开展和不符合业务服务需求的基层气象台站进行综合改造。推进兰溪、东阳、永康、磐安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及婺城、金东两区气象机构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金华生态气象观测基地、综合气象观测基地、人工增雨作业基地,加快金华、永康、兰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迁建。推进标准化气象探测场地和台站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层气象台站的气象业务服务承载能力。
加强气象文化建设。在基层台站建设一批生活、娱乐和文化设施,营造学习型、研究型和创新型的文化氛围,全面提高气象干部职工素质,弘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为培育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和文化氛围。加强业务规范、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建设,实现科学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