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气象观测目标。形成布局合理、多种观测手段结合、基本满足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需求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加密和均衡气象测站网布点,新建两个国家气象站,乡镇气象站布点达到100%,区域自动气象站总数达250个。开展应急移动观测、城市立体气象观测和行业气象观测,建成土壤墒情、灰霾、能见度、雷电、负氧离子、电缆结冰、山洪暴雨观测网和山区立体气候观测网。
技术支撑和装备保障目标。基本建成比较完整的市、县两级气象装备保障体系,建成具有超大信息储存和计算处理能力的信息网络中心、气象实时业务灾难异地备份中心。建立气象装备保障和技术支持中心,提高远程监控、设备自检、故障诊断能力,达到多灾害条件下的1-3小时快速响应。气象探测设备、网络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正常运行率达到95%以上。
气象科技创新目标。基本建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在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报技术、气象服务管理和气象信息处理等多个业务领域建立8-10个科研创新团队和3-5个成果转化基地,气象科技创新对业务贡献率提高5-10%,科技研发成果业务转化率达到80%以上。
气象人才建设目标。加快业务人才和管理人才建设,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创新能力强的气象人才队伍。完善气象人才教育培训和培养使用体制机制,高学历和高职称人员比例增加10%,关键领域拥有6-8名学科带头人、20-30名业务科研骨干和创新型技术人员,重点建设多能型的预报服务专家队伍。
气象文化建设目标。建立具有气象特征的部门行为准则和现代管理制度体系,在基层气象台站完成一批气象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气象行为管理规章制度和气象人员职业素养建设,树立以服务理念、敬业精神、求实态度、严谨作风为核心的现代气象文化。
基层台站建设目标。台站气象基本设施实现现代化、自动化、信息化,标准观测场室达到90%以上,基本满足气象业务服务需求和安全生产要求。
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基本建成气候观测网和气候变化监测影响评估系统,开展丘陵山地气候资源及风能、太阳能、热能的普查评估和开发利用。人工增雨作业效率提高10%、受益面扩大20%。
防雷安全管理目标。基本建成雷电监测预警和信息共享系统,提高防雷社会管理、雷电防护研究、防雷公共检验检测能力,推进农村防雷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审批监管的新建项目防雷审核验收覆盖率达到98%,防雷重点单位的定期检测覆盖率达到95%。
“十二五”时期金华气象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 2010年
| 2015年
| 备注
|
市、县气象防灾减灾指挥中心
| 0个
| 10个
| 约束性
|
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
| 9个
| 全部乡镇
| 约束性
|
基层建有接收预警信息设施
| 168个
| 1500个
| 预期性
|
增设暴雨山洪监测点
| 0个
| ≥50个
| 预期性
|
加密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网
| 约9公里
| 城区<5公里农村7公里
| 约束性
|
气象探测设备正常运行率
| 85%
| ≥95%
| 预期性
|
区域暴雨数值预报时空分辨率
| 无
| 1小时3公里
| 约束性
|
精细化天气预报时空分辨率
| 县域,12小时
| 乡镇,3-6小时
| 约束性
|
城镇天气预报时效
| 7天
| 10天
| 约束性
|
气象科研创新团队
| 2个
| 8-10个
| 预期性
|
本科以上学历人数
| 54.7%
| 75%左右
| 预期性
|
首席预报员
| 2名
| 6名左右
| 预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