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促进特殊教育发展。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按照新的建设规格和标准建成荆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完成县级特殊教育学校新建和改扩建工作任务。积极发展残疾学生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对就读学生实行免费。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完善高等学校招收残疾考生政策。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
(6)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合理布局中等职业学校,把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与普通高中建设摆在同等重要位置。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匹配度、贡献率。探索以技能考核为重点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院校的办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7)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8)有序发展社会教育。大力支持各类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动植物园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针对儿童的社会教育。积极扶持各级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等阵地加快发展。
(9)加快推进教育改革。深化中小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制定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师德标准和考核办法,将师德建设纳入学校督导评估的重要指标。探索建立教师绩效考核、晋级等与带班学生无记名投票打分相挂钩的办法进行综合考评。
(10)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和监督机制。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
(三)儿童与福利。
1.主要目标。
(1)大力发展儿童福利事业,推进由补缺型福利向适度普惠型福利的转变。
(2)扩大儿童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为贫困和大病儿童提供医疗救助。
(3)为贫困家庭儿童和残疾儿童提供生活救助。
(4)满足弃婴、弃儿、孤儿的生活、教育、康复、医疗和就业等方面基本需求,提高孤儿家庭寄养率。
(5)促进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和就业。提高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率。
(6)增加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的数量。全市县级市均建立1所具备救助保护、教育矫治、预防干预和服务保障等功能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减少流浪儿童数量和反复性流浪。
(7)增加残疾儿童康复的专业服务机构数量,提高服务水平。
(8)保障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和服刑人员未满18岁事实无人抚养子女的生活、教育、医疗和就业等权利。
2.策略措施。
(1)提高面向儿童的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
(2)完善儿童医疗保障体系。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强化对儿童的保障力度,适当扩大儿童医疗保险的支付范围。
(3)建立健全儿童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全面开展0-14周岁农村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等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工作,实行按病种付费。到2015年,全市普遍建立城乡儿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
(4)扩大儿童福利范围,保障贫困家庭儿童和残疾儿童的基本生活。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分类施保提高贫困家庭儿童的生活保障标准,确保其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
(5)提高儿童福利机构的管理服务水平,规范收养和家庭寄养。继续实施“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蓝天计划”。建立健全孤儿保障制度,完善孤儿养育和模式,拓宽孤儿安置渠道。
(6)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实施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对残疾儿童康复需求给予政府补贴。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实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无障碍。
(7)建立完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网络体系,提高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鼓励并支持社会力量保护和救助流浪儿童。
(8)建立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服刑人员未满18岁事实无人抚养子女的替代养护制度,为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和服刑人员未满18岁事实无人抚养子女的生活、医疗、教育、就业提供制度保障。
(四)儿童与社会环境。
1.主要目标。
(1)营造尊重、爱护儿童的社会氛围,消除对儿童的忽视、歧视和伤害。
(2)基本建成适应城乡以及区域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提升儿童家长家庭教育水平。
(3)为儿童提供优质文化产品。保护儿童免受各类传媒不良信息的影响。
(4)提高儿童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90%以上的儿童每年至少阅读1本图书。
(5)建设县、乡、村儿童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娱乐等课外活动设施和场所,坚持公益性,提高利用率和服务质量。每个街道和乡镇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的儿童社会工作者。
(6)90%以上的城市和乡镇社区建立1所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游戏、娱乐、教育、卫生、社会心理支持和转介等一体化服务的儿童之家。
(7)为流动和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