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完善出生缺陷三级防治体系。将新生儿疾病筛查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诊断和治疗,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等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达到80%以上,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到60%以上,提高确诊病例治疗率,降低致残率,改善儿童生命质量。
(3)加强儿童保健管理和服务。推进儿童医疗基本保健服务。逐步扩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儿童保健服务内容。3岁以下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和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均达到85%以上。将流动儿童纳入流入地社区儿童保健管理体系,加大留守儿童的保健服务力度。
(4)预防和控制儿童意外伤害。实施多部门合作的儿童伤害综合干预行动计划,建立并完善儿童伤害监测系统和报告制度。卫生、教育、公安、交通、住房和城乡建设、质量监督等部门要加大执法监管力度,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预防和控制溺水、交通等主要伤害事故的发生。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中小学校、幼儿园和社区普遍开展灾害避险和游泳、娱乐、交通和消防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儿童家长和儿童的自护、自救、防灾和逃生的意识和能力。
(5)开展儿童多发性疾病和结核病、艾滋病、乙肝等重大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纳入妇幼保健常规工作,加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服务。
(6)预防和控制儿童疾病。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加强冷链系统建设和维护,规范预防接种行为。规范儿科诊疗行为,降低新生儿窒息、肺炎和先天性心脏病等的死亡率。
(7)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提高婴幼儿家长的科学喂养知识水平;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校学生每天运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加强儿童视力、听力和口腔保健工作,降低近视发生率;预防和控制儿童吸烟、酗酒和吸毒。禁止向儿童出售烟酒和违禁药品;精神专科医院设置儿童心理科,配备一定数量的专科医生。学校设置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
(8)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保健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改善农村留守儿童营养及心理健康水平。
(9)加强关于儿童生殖健康服务。加强对家长关于儿童生殖健康知识的培训,培养正确的观念。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形成正确的观念,做出知情选择。增加性与生殖健康服务机构数量,提供适合适龄儿童的服务,满足适龄儿童的咨询与治疗需求。
(10)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有效控制大气、水、固体废物和噪声等环境污染以及工业、生活污染,保护饮用水源。加强土壤环境监测与评估,到2020年,初步形成市、县两级一体土壤环境监测网络。
(二)儿童与教育。
1.主要目标。
(1)促进0-3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
(2)加快普及学前教育,体现公益性质。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到85%,学前1年儿童毛入园率达到95%。公办幼儿园的数量逐步增加,每个乡镇建立1所中心幼儿园。
(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确保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4)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7%。
(5)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提高办学质量。
(6)促进社会教育有序发展。
(7)提高各类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水平。
(8)保障所有儿童享有公平教育,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
(9)加强学校规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着力改造薄弱学校。
(10)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2.策略措施。
(1)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薄弱学校改造,2020年前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逐步实现县域内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贫困学生助学制度,保障特殊和困难群体平等受教育权益,让所有儿童共享教育发展改革成果。
(2)积极发展早期教育。支持发展0-3岁儿童综合发展指导机构,以幼儿园、妇幼保健院和城乡社区为依托,为0-3岁婴幼儿及其家庭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指导。
(3)加快发展3-6岁学前教育。认真实施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分年度完成预定工程建设和事业发展目标。贯彻落实《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见》,切实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社会资金发展学前教育事业,鼓励村集体和公民个人举办农村幼儿园,满足社会入园、入好园的需求。
(4)确保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巩固全市坚持“两为主”(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原则安置流动人口子女的工作成果,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平等地参加中考和高中学校招生录取。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