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轻工业作为主要行业类别,进行地下厂房或地下仓库的试点工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实施细则。按照“用好总量,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原则,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推荐园区及企业的二次开发,实现园区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4、农业节地规划
(1)闵行区农业用地现状表现为耕地逐年减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也逐年减少。应严格保护好区内4.7万亩基本农田,加以合理利用。
(2)推动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引导农户承包经营权有序规范地流转,建立科学合理的农地价格评估体系,推动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集中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扶持规模经营,尽快使规模经营的土地达到设施配套、功能完善。
(3)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产业化。扩大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包括“小规模土地经营,大规模产出”的方式,建立标准生产基地方式;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生活垃圾减量化与资源化规划
1、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现状
2010年生活垃圾的数量为74.4万吨,较2005年增长了11.1%。不断增长的生活垃圾数量,为垃圾的收运和填埋带来了巨大的压力。2008年,在封闭式居住区开始推行生活垃圾四分类:玻璃、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它垃圾。但垃圾分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垃圾混投现象比较严重,增加了垃圾分类的难度。目前,生活垃圾的处置方法主要以填埋为主,资源化利用率不高。
2、生活垃圾处置目标
对生活垃圾展开分类收集,建设闵行区固废综合利用处置中心,实现日常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利用,使进入末端填埋、焚烧处置设施的日常生活垃圾减少,资源化利用效率提高。2015年,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全部城市化地区,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削减20%以上。
3、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规划
加快构建闵行区城市固体废弃物“大分流、小分类”的全程收运处置系统,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化;逐步建立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大件垃圾、绿化垃圾大分流收运体系,积极推进居民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试点居民家庭生活垃圾五分类(厨余垃圾、玻璃、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推进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减少生活垃圾产生量。
(1)垃圾分类
封闭式居住区将生活垃圾分为五类:玻璃、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另外在每个居住区按情况设置一个或多个专门的建筑装潢垃圾回收点,对建筑废弃物进行规范回收。
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办公场所分为三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
公共场所垃圾分为二类: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
菜场垃圾统一规范收集,有条件的菜场进行就地粉碎脱水。
大件垃圾、餐厨垃圾、一次性塑料饭盒等实施专项收运、专项处置。
在各垃圾箱房投放五种颜色的垃圾箱,并在垃圾箱上标注正确的投放示意图和文字说明。垃圾箱房保洁员进行二次分拣将混投的可回收物重新进行分类。
各镇、工业园区环卫单位配置适量的专用垃圾收运车对各类垃圾进行分类收运。
(2)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推进方案
2011年,首先在古美街道试点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成功后在全区进行全面推广,争取2011年,城市化地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10%,2013年达到50%,2015年实现全覆盖。
4、生活垃圾资源化与处置设施规划
建设闵行区固废综合利用处置中心,包括有机垃圾生化处理、垃圾分选、大件垃圾处置、绿化垃圾再利用、电子垃圾中转、建筑垃圾储运等功能,设计规模约1200-1500吨/日。
提升建筑垃圾长效监管机制、推广资源化利用技术。充分利用信息化监管系统实现建筑垃圾的清洁收运,科学拓展处理途径实现建筑垃圾有效组成(如木料、混凝土等)的高效再利用。引进一家建筑废弃物处置公司对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实现对建筑废弃物的末端处置。对于居民的装潢垃圾,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落实专业收运企业,市容环卫部门对其进行规范化监管。
各类垃圾资源化与处置途径:
有害垃圾运至上海市危险废物处理中心或其他有资质的危险废物处置企业,进行处置;玻璃运至玻璃厂进行资源化利用;可回收物和绿化垃圾运至固废综合利用处置中心回收利用;其他垃圾运至填埋场和焚烧厂处理;装修垃圾经分拣预处理后进行资源化利用,剩余部分填埋处理。
有条件的菜场垃圾经就地粉碎脱水后运输,其他菜场的有机垃圾分类后集中收运,由有机垃圾生化处理厂统一处置;居民生活垃圾中的有机垃圾运至有机垃圾生化处理厂进行处置和资源化,制成有机肥料;餐饮企业、宾馆等单位所产生的餐厨垃圾中的餐厨垃圾运至上海餐厨垃圾处理技术有限公司进行资源化回收利用,废弃食用油脂运至废弃食用油脂处理厂进行回收利用。
图5-1: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流程图(略)
六、循环型产业规划
(一)循环型工业规划
1、规划目标
企业层面实现清洁生产、资源型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部分产品的再制造,建立企业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推动企业对外发布环境报告书,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建立企业环境报告评价体系,以第三方评价来引导和推进企业全面履行环境责任。
园区层面以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开展全区的工业循环经济建设。完善园区内部生态产业链,促进园区交流协作,构建跨园区的工业生态链网,努力实现工业废弃物的“零排放”;园区合理进行功能布局,完善现有的产业链和废物代谢链,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通过制定和落实积极的政策和经济措施,支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强化政府管理,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共享服务手段、基础设施。
重点项目示范与推广。选择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技术进行循环型工业示范,有重点、有步骤地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通过示范和推广,推动全区循环型工业发展。
表6-1 循环型工业规划指标
指标
| 指标规划值(企业均指工业企业)
|
清洁生产审核企业
| 到2015年,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企业数量达到80家
|
工业节能、节水示范单位
| 每年评选节能、节水示范单位5家左右
|
发布环境信息公报企业
| 到2015年重点企业环境公报发布率达60%
|
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
| 创建1家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
|
2、发展循环型企业
在企业内部从设计到采购、生产、销售及回收处置的全过程中贯穿循环经济理念,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同时,将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企业管理中,加强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具体实施方法:
(1)绿色设计。企业倡导绿色导向,建设循环型文化,宣扬环保意识。在企业理念、经营宗旨方面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并将这些思想运用到产品设计中去,进行绿色产品设计。
(2)绿色采购。企业内部加大采购部门与产品设计部门、生产部门和营销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决定采用何种材料和零部件以及供应商,同时包括与供应商的合作方式;减少采购难以处理或对生态系统有害的材料,提高材料的再循环和再使用;减少不必要的包装,更多使用可降解或可回收的包装;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环境绩效。
(3)推广清洁生产。重视高科技行业的清洁生产,依法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行清洁生产,应结合企业规模、技术和管理水平,制定具体可行的方案。
(4)加强企业环境管理,积极鼓励企业进行ISO14001认证。推动企业按照ISO14001标准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5)源头减量化。企业通过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实施清洁生产来减少单位产品生产的原料使用量,以达到节约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在工艺设计和开发产品时考虑生态和环境因素,使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不产生或尽可能产生少量的环境影响。寻找物料替代,即采用更有效的物料代替有害物料输入,从而使得整个生产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消耗降到最低。
(6)资源与能源节约。在一些用水量较大的企业中,开展中水回用,实现废水资源化,在有条件的企业实现废水“零排放”;组织制订和实施分行业的节能技术改造计划,鼓励企业加大节能投入,支持一批节能技改工程。支持开发新型照明、节能型空调、高效电机、蓄冷蓄热等节能技术;推进电子废弃物、废旧轮胎、废铅酸电池等大件废弃物综合利用,支持鼓励一批再生利用企业规模化发展。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
(7)开发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持一批企业开发循环经济技术,包括生物质能发电技术,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技术,电子废弃物、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高效、清洁、综合利用煤炭技术等,对条件成熟的项目,推进申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
(8)人员培训与宣传。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相关政策,使循环经济观念深入人心。组织编写循环经济培训教材,对企业有关人员进行以清洁生产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基础理论培训。
3、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及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在园区层面上,构建物质循环利用网络和能源梯级利用系统,以节能减排为抓手,推动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新增1家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相关具体措施:
(1)建立基于循环经济的制度平台,在园区内推行“五项制度”。主要包括: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制度;ISO9000、ISO14000体系双认证制度;园区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制度;园区及园区内企业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指标信息公示制度;政府、园区、企业、社会对园区及园区内企业的循环经济共同监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