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善生活固体废弃物收集系统
加快构建城市固体废弃物“大分流、小分类”的全程收运处置系统,逐步建立餐厨垃圾、装修垃圾、大件垃圾、绿化垃圾、菜场垃圾大分流收运体系。积极开展居住小区“厨余果皮、其他垃圾”的两分类,可回收物如玻璃、废旧衣物以及有害垃圾专项收运的分类试点并逐步推广。开展企事业单位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分类试点。进一步完善全区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系统及压缩中转站建设,完成原吴闵散装垃圾转运码头集装化改建(规模2500吨/日),实现全区生活垃圾(转运能力2000吨/日)的集装化外运。
(2)加强生活固体废弃物收运系统污染控制
推进生活垃圾中转站、大型生活垃圾转运码头等废水、恶臭和车辆运输的污染控制。渗沥液就近规范排放,减少收运环节渗滤液污染。加强垃圾收运车辆的技术改进、日常维护、建设污水定点排放系统和作业规范管理,控制垃圾收运车污水“线状”滴漏。在大型站、场安装恶臭在线监控设备,减轻扰民现象。
(3)推进生活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
科学布局回收网点,加快整合和规范现有资源,推进垃圾回收网络建设。深入研究闵行区垃圾处置和资源化利用需求和可行性,在合理选址和落实污染防控措施的基础上,建设闵行区生活固废综合利用处置中心,实现有机垃圾、居民厨余果皮、绿化垃圾、菜场垃圾、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可回收物的资源化再利用及转运处置。积极推进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区建设,加强对餐饮垃圾和厨余垃圾的管理,力争将餐厨垃圾规范处理规模由现状130吨/日提升至180吨/日。整合绿化垃圾和居民生活垃圾中厨余果皮以及菜场集市有机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实现此类垃圾资源化、生态化集中处置。
(4)开展停用垃圾堆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
推进停用生活垃圾简易堆场的安全封场,落实关闭浦江、华漕、颛桥等镇简易堆场的任务措施,并开展生态修复。
2、强化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
(1)加强危险废物产生源管理
健全、完善并全面实施危险废物管理制度,重点加强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的五联单管理。探索建立小企业危废集中收集处置模式,开展工业区、工业楼宇危险废物收集试点,规范区域内危险废物产生和收集活动。规范企业危险废物储存场所,强化防护和应急措施。
(2)完善危险废物收集转运体系监管
规范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和运输,实现危险废物收集转运全程监控。
(3)推进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监管
推进危险废物社会化处理处置企业向市级工业基地、工业区集聚。重点加强对区内危险废物处置企业资质的监管,落实对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单位的常态和动态监管。
3、加强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监管
(1)推进工业固废源头减量
加强新建项目的环境管理,实施固体废物减量化关口前移。通过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循环经济,创建生态工业园,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源头减量,工业园区内单位工业增加值的固废产生量不超过0.2吨/万元。
(2)引导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
加强全区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网点的管理,建设虚拟废旧物资交换的网络信息平台,提高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水平。严格工业固废处置和利用企业市场准入,引导和规范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和利用规模化经营。
(3)加强工业固废处置监管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置和监管。研究设置一般工业固废的堆放场地,合理设定堆放规模。建立一般工业固废污染源的处置管理制度和与环卫部门的联动机制,严禁混入生活垃圾或随意抛弃。
(四)噪声与电磁辐射污染治理
以交通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治理和管理为重点,软硬结合,进一步完善噪声污染防治机制,改善区域声环境质量。以强 化能力建设和防范风险为重点,着力建设覆盖全区的网络化、专业化、现代化的核与辐射环境监管体系。到2015年,区域和交通干线噪声基本达到功能区标准要求。
1、深化环境噪声污染防治
(1)加强区域环境噪声污染治理
强化源头控制,通过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前介入对大型居住社区、交通建设项目等的规划控制措施。加强工业企业、餐饮娱乐场所、建筑施工场地等噪声污染源治理和监管,继续开展噪声达标区、安静小区的巩固和创建。在噪声扰民严重的区域设立自动监测显示屏。
(2)加强交通噪声治理
通过规划拆建、设置缓冲带、安装防噪声设施、房屋功能转换、路面改造等措施逐步解决城市交通噪声扰民现象。继续完善外环线、沪青平、莘奉金高速等交通干线降噪措施,加强轨道交通5号线的降噪设施建设。推进噪声扰民严重的道路实施低噪声路面改造,合理设置机非隔离设施,降低路面噪声和机动车鸣号现象。加强载重汽车管理,淘汰避震效果差的垃圾车、土方车和集装箱车,限制城镇化地区大型机动车辆(包括外来车辆)运行的时段、范围和线路,并加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禁鸣执法与宣传,减少交通噪声扰民现象。
2、加强辐射污染治理和监管
(1)加强放射源管理
建立健全放射源的审批、许可、申报和监管机制,规范放射源管理,确保放射源及射线装置辐射安全许可证持证率达到 100%。开展核技术应用情况调查,建立核技术利用单位信息库,建设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监管系统。强化辐射监测、执法能力建设,安装在线监控设备,提高监管水平。建设应急机动监测能力,满足应对辐射事故的监测与处置要求。
(2)开展辐射污染源调查
对现有大型广播发射设施、高压线、大型变电站等进行电磁环境质量调查,向有关部门或政府提出合理建议。开展有关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引导合理布局,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五)工业污染防治
抓住经济转型机遇,围绕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控制产业污染的核心,严格环境准入,加快推进工业向园区和产业地块集中,建立健全工业区环境基础设施和环境管理体系,持续开展园区生态化改造和企业清洁生产,切实提高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到2015年,工业区块环境基础设施和环境管理体系基本完善;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万元工业增加值污染物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执行率100%。
1、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
(1)严格环境准入
建立以污染总量和强度指标为导向的环境准入标准规范体系。运用规划环评、区域环评等手段,引导区域合理布局和产业科学定位,实现污染源头由单个项目控制向区域控制转型。发挥项目环评对产业准入和污染排放的源头控制作用,引导产业优化升级。通过政策引导,推进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2)劣势企业淘汰
加快推进工业区块外重点区域(包括外环线以内、大型居住区、虹桥商务区及其拓展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化工石化、医药制造、橡胶塑料制品、纺织印染、金属表面处理、金属冶炼及压延、非金属矿石制品、皮革鞣制、金属铸锻加工等九类高能耗、高污染劣势企业的调整退出。建立工业用地遗留污染风险评估机制,消除二次开发污染和事故风险。严控“两高一资”产业发展,加快推动不符合区域产业导向、与规划布局不匹配、群众反映强烈的分散小企业关停并转。
2、提升工业区环境建设水平
(1)着力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工业区块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提高企业污水纳管率。扩大莘庄工业区、吴泾工业区集中供热范围,推进其他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实施集中供热。建立工业园区固废集中收集网络,完善工业固废收储体系。推进工业区块周边防护绿地或隔离空间建设,缓解工业污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加强环境监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基于特征污染物控制的工业园区环境监测监管体系,提升工业地块的环境管理水平。开展工业园区及工业地块的区域环评或跟踪评价,推进闵开发、漕开发、紫竹等工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建设工作。促请市政府深化吴泾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产业转型,推进江川老工业基地升级改造。
3、加强工业企业环境监管
(1)深入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
积极开展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扩大清洁生产覆盖面。重点推进五大重金属污染行业和七大产能过剩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力争“十二五”期间完成50家以上。继续推进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建设,鼓励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引进先进生产技术,从源头减少污染排放。
(2)持续强化企业环境监管
实施企业排污许可证,加强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控制和管理。强化化工、印染、注塑和废旧物资回收加工等重点环境风险企业监管,建立符合要求的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置体系。加强工业污染源的执法监管,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环保监管企业实施限期治理。继续探索达标企业深度治理的机制并深化试点。继续开展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价和环境行为评价,深化实施工业区和企业环境状况公报制度,提升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创建一批环境友好企业。
(六)农业与农村环境保护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本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战略要求,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养殖业污染治理和农村生活污染治理为重点,推进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基本齐全,水环境基本达到功能区标准;全区粮食、蔬菜氮化肥亩均使用量低于510公斤/公顷,化学农药亩均使用量低于520克/亩;保留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排放得到治理,规模化畜禽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