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1、污染减排指标:减排基数为2010年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数据;COD、NH
3-N、SO
2、NO
X排放总量均为除电厂外全区工业污染源排放总量。
2、发展优化指标:单位生产总值SO
2、COD污染排放强度包含所有工业源(含电厂)及生活源贡献值。
三、规划主要任务
(一)深化生态建设,提升环境支撑能力
围绕“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污水管网、排水系统、生活垃圾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绿化林地体系,实施河道水系整治和生态修复,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提升区域环境支撑能力。
1、排水系统建设与完善。加强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区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加快城区雨污混接改造,进一步完善城镇生活污水、工业生产废水排污纳管网络系统和污水处理收集系统,提高污水处理设施利用率。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区域防洪除涝能力。
2、环卫设施建设与完善。按照“城乡一体、统筹兼顾”的要求,加快环卫设施的配置与建设,构建“合理、高效、节能、生态、有序”的固废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固体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置系统。完善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系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减量化体系建设,规范生活固废和有机垃圾的收运能力,积极推进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区建设,提升生活垃圾资源化和生态化再利用水平。
3、绿化林地建设与养护。探索发展立体绿化建设等绿化发展新模式,进一步拓展生态绿色空间,提高国土资源绿化效率。建立健全涵养林养护管理机制,加大绿化对黄浦江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力度。调整绿化布局结构,优化绿地群落结构,全面实施森林抚育和林相改造,构建城市生物多样性基础生态空间。
4、河道整治与修复。通过疏通河道、水系沟通、水体营造等措施,提高全区骨干河道水面积。深入推进骨干河道、镇村河道整治,农村河道基本达到自然原生态,城区河道生态景观优美,逐步恢复河道生态综合功能,进一步改善河道水质提高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
(二)强化风险防控,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以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和居民集中居住区为重点区域,按照“主动预防、快速响应、科学应急、长效管理”的总体要求,着力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防范应急体系,保障城市生态安全。
1、供水安全保障。加大对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和居民集中区等重点区域企业的监管力度。重点通过排污口清拆、取水口上移、风险企业监管,降低水源地风险,确保饮用水安全。进一步推进供水集约化和二次供水改造,让城乡居民喝上放心水。
2、土壤污染防治。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明确全区土壤污染优先控制区域及控制对象。建立工业用地遗留污染风险评估机制,试点开展工业污染场地的修复工作,消除二次开发污染和事故风险。
3、环境风险防控。加强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力度,加强化工、印染、注塑等行业和废旧物资回收企业等重点环境风险企业监管,完善应急处置体系。加强辐射源和危险废物收运、处置以及危险化学品贮存、运输过程的监管,建立以“主动预防、快速响应、科学应急、长效管理”为核心的环境风险管理和应急体系。
(三)推进环境整治,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以工业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区域环境污染综合整治,解决环境民生问题,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1、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基本消除污水收集管网的盲区,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率;加大力度开展雨、污泵站建设、改造及初期雨水治理,降低泵站放江带来的冲击性污染负荷;继续加强噪声、扬尘和餐饮业油烟污染控制;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改善外来人员集聚区环境面貌。
2、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建立健全农村污水、垃圾等收集处理系统;推进现有畜禽散养户向规模化经营转变,并加强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场建设,推动种养结合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继续推进农村以生活污水处理、小企业污染整治为重点的村庄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3、工业区和产业地块环境治理。进一步推进污水、固废、集中供热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有机废气污染治理为重点,推进工业区和工业基地内工业污染扰民企业的综合整治;加快吴泾工业区产业转型,推进江川老工业基地升级改造;依托虹桥商务区的开发与辐射作用,促进北部地区劣势企业淘汰及产业整体转型升级。
(四)强化污染减排,促进经济优化发展
以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削减存量,以管理减排控制增量,在继续推进COD和SO2减排基础上,进一步控制氨氮、NOX等污染物排放,适时开展总磷、VOCs和颗粒物总量控制,同时强化总量控制的“倒逼传导机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1、大力推进结构减排。根据全区“十二五”规划,依托虹桥商务区开发的拓展与深入,以及黄浦江岸线闵行段规划的修编与实施,大力推进区域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与升级。按照国家及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推进重污染行业的关停淘汰,有力削减污染排放。
2、深入实施工程减排。水污染减排上更加注重弥补污染治理盲区,提高工业企业截污纳管、削减水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以及污水处理厂处理效率,有效解决雨污混接、初期雨水等污染问题。督促企业保持脱硫设施正常运行,大力推进中小锅炉清洁能源替代,有效削减企业生产过程大气污染排放,推广和使用低氮燃烧技术。
3、源头控制消化增量。进一步发挥规划和区域环评作用,强化产业地块区域环评制度,优化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切实把握区域和行业污染增量。严格执行“批项目、核总量”的环保审批制度,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切实发挥环评审批在经济发展中的“控制闸”、“调节器”、“杀手锏”作用。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督促企业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4、完善政策强化机制。不断创新和完善减排政策和机制,强化污染减排考核、统计、监测体系建设,综合运用法律、政策和行政等手段,加快推动“两高一资”产业的淘汰,鼓励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五)加强意识培育,提升城区生态文明
以生态创建为抓手,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和环保宣教,培育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和企业社会责任,推进生态文明城区试点建设,营造全区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氛围。
1、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拓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渠道,深化信息公开的力度和广度,实现区内水、气、声、土壤等各类环境质量信息的全面公开。继续实施环评审批公众参与、环境违法行为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公众环境决策与监督机制,提高公众环境参与度。
2、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继续推行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和环境公报制度,建设企业绿色责任体系。鼓励企业开展ISO14000认证,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建立环保违法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制度,充分利用“上市企业环保审核”等手段,强化对大型企业和重点企业的环境监管。
3、培育公众绿色生活方式。推进各项生态创建和绿色创建活动,使公众有机会主动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向广大市民宣传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理念,倡导生态伦理观。推广“绿色账户”,倡导全民参与的绿色生活方式。引导群众建立绿色消费观念,优先购买环境友好、符合环境标准的商品,培育绿色消费市场。
(六)完善长效管理,提高服务发展水平
建立健全多部门协调的综合决策机制,强化环保职能设置,从各方面创新环保体制和机制,提高服务发展的水平。
1、深化长效管理。完善环保监管的机构或职能设置,强化基层政府和工业区的环保监管职能,建立覆盖城乡的环保监督网络。针对重要事项(如劣势企业淘汰),完善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环境政策的部门协调机制,强调协同行动。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的环境信访评估等制度,从源头上减少环境信访投诉,促进社会和谐。
2、完善预警与应急处置体系。结合区联动中心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应急指挥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和调配,强化部门间协作应急机制建设。建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环境污染报警与监控系统,完善环境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机制。
3、加强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环保、水务、绿化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逐步实现信息采集电子化、传输网络化、存储数字化、决策科学化。建立基于环保、水务、绿化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综合信息平台和决策支持系统,进一步推进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四、规划重点领域和措施
(一)水环境保护
以改善水环境质量和确保饮用水安全为目标,以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水源地保护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污水收集与处理系统建设,加大重点污染源治理和监管力度,整治重点污染河道,完善水源地风险管理。到2015年,污水收集系统覆盖所有城镇和工业区,全区污水收集处理率达90%以上(城镇化地区95%以上);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污泥规范处置,圆满完成水污染物总量控制任务;主要河道水质逐年改善,全区无黑臭河道,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得到初步遏制。
1、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
(1)供水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