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强化气象社会化管理职能,提高科学化管理能力和水平,建立完善了本区气象灾害应急机制和应急流程,出台了本区应对高温、大风、雷电等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得到加强。
(二)面临的形势
1、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气象防灾减灾重要性日益突显
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背景下,本区遭遇的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台风、暴雨、大风、大雾、雷电等多种气象及其次生灾害有所增加,造成的经济损失有所扩大。统计表明,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因此,建设高分辨、立体化的气象监测网络,提供精细准确的气象预报,提供高时效性、广覆盖的气象预警,对提升和改进本区防灾减灾能力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提出更高要求
“十二五”时期,本区将积极服从上海“四个中心”和“四个率先”建设大局,按照“全面调结构、深度城市化”发展主线,推动现代化新城区建设。可以预计,部分区域人口密度会不断增长,各类重大社会活动频繁、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增多,一旦发生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市民生活造成的损失和危害程度更加剧烈,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较之以往会大幅增加。同时,按照建设智慧、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区目标,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建设、发展生态文明等任务将更加突出,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区实施“一轴一带三大功能区”的空间发展战略,对气象灾害防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尽快拓展针对北部贸易商务产业的现代服务业、交通物流业、南部先进制造业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的特色化、针对性气象服务。
3、政府职能转变要求气象工作发挥更大作用
气象变化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气象服务是倍受关注的公共服务。在处置与气象相关的事件、启动相应的响应机制方面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需要不断提高气象观测、预报和服务能力,提供及时、主动和有效的气象公共服务。
(三)气象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及制约因素
1、气象观测、预报、服务和引导能力仍显不足
一是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还不够完备,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还不能完全满足需求,提供的气象产品数量和种类不足,精细化、个性化不够。二是在引导公众充分利用气象产品安排生产生活的能力不足,对策建议的针对性不够强。
2、适应现代化新城区建设需求的专业气象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