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区域重大项目对人口影响的评价机制。在区域重大项目实施前,应对可能造成的人口变动及对社会事业类公共服务的影响进行评估,并对评估结果加以备案;“十二五”期间,尤其要重视虹桥大交通枢纽建成后可能引发的人口集聚效应,关注属地内保障房建设所造成的老年人口、残疾人口等受保障群体数量增加、区域内部人口分布不平衡以及高文化素质人群比例增加等人口变动特点对社会事业领域公共资源的影响。
6、积极实施“破解新二元结构行动计划”,探索构建人口公共服务管理的新机制
--探索形成适应不同类型社区的人口公共服务管理新模式。依据中心城区、城市化地区和农村社区的区位特征及其居住人口的发展特点,探索社区转型与人口重构中的新的突破点,构建社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及人口计生服务供给新模式,探索区域特色的社区转型人口管理新机制;进一步加强人口计生综合服务站和社区家庭计划指导室的两个标准化建设,服务,在全市争创人口计生公共服务的新品牌。
--构建均等化与差别化相结合的外来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重视解决有稳定居住和稳定工作的外来人口的最迫切的民生问题,确保其在发展机会及其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与本市户籍居民同样的权利;大力发展公共租赁房尤其是人才公寓的建设,为外来年轻高端人才提供住房保障;探索实施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社区计划,加强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社会交往,促进社会融合。
--探索建立户籍地与居住地联动的“人户分离”分类管理体系。充分利用公安部门的“两个实有”数据库,掌握人户分离人口的数量及其变动。积极推进现居住地管理的试点工作,加强户籍地和现居住地人口计生、公安等相关部门的联动,为人户分离人群提供属地化的管理和服务。
(二)保障措施
1、切实加强人口发展工作的领导和投入,完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和机制
--将人口发展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认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完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和机制。坚持党政一把手对人口工作亲自抓、负总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工作机制和格局;深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改革,进一步充实人口工作相关部门的人员编制,赋予更多的统筹协调职能,形成全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合力;构建人口工作考核评估体系。设置评估指标,对镇、街道上报的各类人口数据进行评估,以避免出现数据瞒报和虚报的现象。
--加大人口发展工作的投入力度。构建社会事业类投入优先增长的机制,促进社会事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大对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投入,包括对生殖健康服务、计划生育群众奖励与保障等的投入;加大对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投入,包括对提高人的健康、技能、知识和道德等素质的投入;加大对优化人居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的投入,包括对流动人口、生态移民、生态治理等的投入;加大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投入,包括对社会保障、促进性别平等、消除贫困等的投入。
2、构建人口综合调控的分析指标体系和分级考核制度,确保人口综合调控取得实效
--构建与实施人口综合调控的指标体系。以简便、科学为原则,全方位、多视角地建立人口综合调控的指标群体,并相应确定考核的指标和标准(见附件),并将其纳入区政府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序列。
--加强人口综合预测预警系统的开发与建设。根据人口综合调控指标设定的目标值,设立相应计划年度内的科学预警指标值。通过全面统计、跟踪监测、抽样调查和计算机处理,对预测预警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及时提出调整的相应对策,控制人口调控偏离状态,并定期向政府、企业和市民提供相关分析报告。
--实施人口综合调控指标的分级考核制度。按照职能归口,把各项人口调控指标分解落实到各行政管理部门,并作为年度业绩考核的依据之一;建立区域内单位用工情况的定期统计制度,并作为各街道镇、相关政府部门招商引资用工考核、人口调控目标考核的依据。
3、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支持系统和监测评估体系。
--创新人口信息动态采集的手段。更好地发挥人口综合调控相关部门的作用,构建实有人口及时登记、动态维护的激励机制,形成人口信息采集、使用、维护的共享机制;完善现有的考核体系,增加部门合作的考核内容,将考核结果纳入区政府对下属的相关职能部门和各镇、街道主要领导的年终考核内容,作为相关职能部门条线考核的重要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