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加强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抗震设防。全面落实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地震安全责任制。加快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组织开展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抗震性能普查、鉴定,根据鉴定结果进行加固改造,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新建的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要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增强抗震能力。
(4) 继续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提高农村民居抗震能力。继续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编制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抗震设计方案。在全市各县(市、区),至少各建设1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普及建筑抗震知识,推广抗震技术,建立农村民居建筑抗震技术咨询服务体系,进一步引导广大农民建设抗震民居,提高广大农村的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加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技术服务网络建设,为农村建房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5)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结构完整、管理规范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做好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着力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健全预案的备案、督查、评估和演练制度,定期进行地震应急检查,适时开展地震应急演练,促进各部门、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全面落实各项地震应急措施。
(6)加强地震救援队伍建设与培训。建立和完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基于现有条件,配备必要的设施,用于市、县两级地震救援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的训练、培训,提高应急救援水平。加强卫生、消防、危险化学品等专业抢险救援队伍及联动机制建设,提高各类专业救援队伍承担抗震救灾任务的能力;积极推进县(市、区)地震紧急救援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并完善军地、区域间的救援队协调和调用机制,充分发挥各类救援力量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
(7)做好地震应急和灾后救援准备。推进应急避难场所规范化建设,各县(市、区)至少建成1处应急避难场所,强化学校、医院、影剧院、大型商场、大型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应急避险通道设置和必要的紧急救生避险设备配置。加强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按照布局科学、种类完备、数量合理、调拨迅速的要求,完善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做好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准备,加强交通、铁路、电力、通信、广电等基础设施的地震应急保障能力和保通抢修能力建设,做好灾后伤员救治、灾民安置、疫情防控、工程抢险、气象保障、次生灾害防范等准备工作,确保灾后救治及时、救援有力、救助到位;灾后及时开展地震灾害损失调查,科学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做好恢复重建的各项工作,尽快恢复灾区生产、生活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