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工作目标。围绕我省2020年防震减灾奋斗目标,综合考虑未来5年我市所面临的地震形势和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确定“十二五”期间我市防震减灾的目标是:夯实全市防震减灾工作基础,监测预报体系更加完善,震害防御措施进一步落实,紧急救援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显著提升,使我市防震减灾能力达到省内中上游水平。
1.提高城市地震安全保障能力。全市所有县级以上城市的城区完成活动断层探测和地震小区划工作。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全部达到区划图标示的抗震设防要求。
2.提高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能力。新建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严格按照审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和相关行业的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
3.提高农村民居地震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扩大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覆盖面,至2015年各县(市、区)至少建成一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60%以上的新建农村民居和村镇公用设施采取有效抗震措施。
4.提高地震监测和预报预警能力。全市50%以上的县(市、区)建成地震台网中心,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5级。进一步完善地震烈度速报网, 20分钟以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地震前兆观测台网密度进一步扩大,地震群测群防等观测资料的应用不断强化,力争做到长期预报更加科学、中期预报准确率不断提高、短临预报有所突破。
5.提高地震应急处置能力。地震应急预案体系更加健全,地震紧急救援队伍建设继续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装备不断完善,应对大震巨灾的能力得到提高。破坏性地震发生后,15 分钟内启动地震应急预案,确定响应级别,采取应急行动、迅速开展了解灾情、发布震情灾情信息等工作;1小时内迅速组织并派出现场工作队、救援队开展现场震情监测与紧急救援工作;6 个小时内初步确定灾区范围;3日内提出灾情初步评估结果。
6.提高公众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至少建成1处市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各县(市、区)全部开通12322防震减灾公益服务热线,中小学生的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 100%,广泛开展社区、企业、乡村、机关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社会民众掌握防震减灾基本知识和防震避震技能,科学应对地震谣传事件的能力明显增强。有感地震发生时,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不发生人为伤害事件。进一步壮大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
7.提高震后救助恢复能力。各县(市、区)至少建成2处地震应急避险场所,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更加完善,震后 24 小时内灾民得到基本的生活救助和安置,3 日内地震灾区社会秩序基本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