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存在问题
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依托高等学校而成立的科技园区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源泉。杨浦科技园区经过十四年的发展,不仅促进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高科技产业化,而且还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由于科技园区建设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探索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科技园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载体严重不足和龙头企业集群效应不明显等,影响了科技园区应有功能的发挥。
发展不平衡。由于区域内11家科技园的成立时间、背景、资本金构成、园区产业定位等不一,导致园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如区域内成立的第一家科技园--五角场高新技术产业园的信息大厦基地已于2008年实现了亿元楼宇的目标,而像上海水产科技园、上海知识产权园由于受到诸如资金、资源等方面的限制,目前还处于求生存的阶段。
载体严重不足。空间载体是科技园区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杨浦科技园区建立在中心老城区、建成区,没有成片的土地用于开发,只能通过旧区改造拆迁旧房建设科技园区,或者通过老厂房、老办公楼的拆迁或改造建设科技园区,或者利用大学现有的建筑作为科技园区。并且经过几年的发展,杨浦可再利用的空间已经趋于饱和,科技园区预想就地拓展,已经基本不可能,所以日益发展的科技园正在努力寻求对外拓展的空间。
领军企业不集聚。截至2010年底,杨浦科技园区内的4000多家企业,以科技型的中小企业为主,其“经营规模小,发展渠道狭隘,自身资金有限,固定资产陈旧,技术含量落后”等特点,在众多的大型企业面前,很难有立足之地。近年来,各科技园虽加大了招大引强的力度,但是还未形成具有“经济效益好,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强,带动能力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等特点的领军企业的集聚,难以树立行业的标杆。这势必会影响到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影响科技园的可持续发展。
三、科技园区规划依据及原则
(一)科技园区规划依据
为推动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建设,加快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推动杨浦科技园区又好又快发展,围绕“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编制杨浦区科技园区发展规划。
规划的主要依据是现有的区域规划、专业规划以及规划实施纲要等,主要包括《上海市杨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上海市杨浦区分区规划》、杨浦区各单元的《单元规划》、《杨浦区产业发展规划》、《杨浦区“十二五”产业发展实施纲要》、《杨浦知识创新区发展规划纲要》、《杨浦知识创新区产业发展实施纲要》、《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实施方案》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等。
(二)科技园区发展原则
科技园区规划的空间布局和建设发展将坚持以下原则:
就近、临近、相近发展原则。首先,通过对现有科技园区周边空间拓展的可行性分析,力争在现有园区周边拓展园区发展用地,形成科技园区规模化与集约化。其次,考察不同科技园区在地理区位上的相近性,寻求各相近园区在资源共享、品牌相融等方面发展的可能性。
现有资源充分发掘原则。针对现有科技园区建筑空间资源利用较为粗放的特点,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利用率,对引进企业实行优胜劣汰,提高空间载体的高效利用。
近期建设与远期控制相结合并以近期为主原则。针对现有各科技园存在问题的缓急程度,提出不同的发展策略,主要对于急需空间拓展的园区,尽可能在近期规划建设中安排用地规划,做到近期解决拓展问题与远期控制发展用地问题相结合,以近期建设为主。
分类推进原则。根据科技园区载体现状,空间发展将分类推进。大学科技园主要在高校周边发展,形成知识创新圈;其他科技园实施块状发展,从而突出规模经济效应。根据发展阶段差异,推进工作各有侧重。五角场高新技术产业园、复旦科技园、同济科技园、财大科技园、理工科技园及杨浦创业中心应进一步凸现原有特色,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和企业服务水平。上海电力科技园、教育服务园、水产科技园、体育科技园等则应加快校外和院外的载体建设。
空间发展与产业集聚、功能落地相结合原则。加强科技园区的载体建设、功能建设和内涵建设。在拓展科技园区空间布局的同时,充分利用各大学科技园现有产业优势,以各科技园区的特色产业为主导,大力推进各园区特色产业的集聚。园区要按照各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来布置空间发展,从而使空间的发展和功能落地得到有机的结合。
四、科技园区“十二五”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