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现状
截至2010年12月,杨浦区域内共拥有11家建成的科技园,其中5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占全市国家大学科技园总数的50%,1家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技示范园,1家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园在区域内高校基本实现全覆盖。目前,全区科技园区“一区多园、一园多基地”的格局基本形成。
10余年来,杨浦科技园区从“五角场高新技术产业园”起步,从点到面,从小到大,从数量到质量,从形态到功能,从成果到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正成为上海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的生力军,成为杨浦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引擎”。
(1)建立了清晰的科技园区运营管理体系。2004年,杨浦区与市科委、区域内有关高校共同成立了杨浦区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下设杨浦区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现更名为杨浦区科技园区管理办公室),作为杨浦区非常设行政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科技园区的规划、协调、服务、指导、推进和管理等工作。各科技园区都有独立的园区运营管理公司,管理公司的股权结构多元化,由大学、政府、社会资金共同组成,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区科技园区办通过总经理季度例会、招商经理例会、信息员例会、大学生创业联络员例会、知识产权工作联络员例会等制度对各科技园进行服务、管理,并通过专题调研解决相关问题,达到高效率的运营状态。
(2)大学科技园在区域内基本上实现全覆盖。随着五角场高新技术产业园的诞生,区域内科技园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先后成立了11家科技园(见图一),大学科技园在区域内高校基本实现除部队院校以外的全覆盖,分别是五角场高新技术产业园、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杨浦国家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电力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知识产权园、上海教育服务园、上海水产科技园和上海体育学院国家体育示范科技园。这些园区成为推动“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载体。
(3)科技园区产业用房近61万平方米。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科技园区实现了从点到块、从旧厂房到智能化办公楼宇和创业SOHO的跨越。目前,全区科技园区产业用房近61万平方米,其中在建的约20万平方米,“一区多园、一园多基地”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五高科信息大厦、同叶大厦、杨浦科技大厦,复旦科技园国泰基地,同济科技园国康基地,杨浦科技创业中心国定基地,财大科技园武东路基地、万达基地,上海理工科技园翔殷路基地,电力科技园长阳路基地,白玉兰环保广场,上海教育服务园学习广场等一个个现代化、生态型的科技园基地,正逐渐成为知识杨浦的“地标”和“名片”,不仅扮靓了杨浦的面貌和形象,而且提升了城区的功能和品位。截至2010年底,15幢商务楼宇中已有10幢成为杨浦区的“示范商务楼宇”。
(4)科技园区主导产业日渐清晰。按照“依托强势学科,发展特色产业”的办园理念,各大学科技园和专业科技园在发展中明确定位,产业特色正逐步显现。以电子信息和现代设计为主体的新型主导产业开始萌生、发展(见图二、表一),并正在形成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型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开始带动区域产业升级,正成为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发展亮点。
图二 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分布图
表一 各科技园产业定位
园区名称
| 园区特色
|
上海五角场高新技术产业园
| 综合型、总部型
|
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 电子信息
|
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 创意设计、节能环保、国际工程咨询
|
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
| 科技企业孵化器
|
上海理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
| 先进制造业研发
|
上海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 财经类现代服务业
|
上海电力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
| 新能源与电力服务业
|
上海教育服务园
| 教育服务业
|
上海水产大学科技园
| 海洋水产科技
|
上海知识产权园
| 知识产权服务
|
上海体育学院科技园
| 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