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道路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投入5000万元做好市政设施的日常养护,投入8994万元进行道路大中修、重养、整治、桥修工程,道路大中修、重养、整治、日常养护车行道面积32.6万平方米,人行道13.8万平方米,新装、调换路名牌1740块,桥梁保养5座,桥梁维修19座。道路好路率由“十五”期末的91.15%提高到93.23%。
以“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为契机,投入46438万元进行全区道路整治,整治道路112条,车行道159万平方米,道路平整度明显提升;整治人行道61万平方米,完善行人无障碍设施,规范设施设置;完成架空线入地34公里,消除重点区域黑色污染;整治区内“无主道路”28条,实现灯亮、路平、水通,城区道路环境面貌一新。
5、交通建设管理稳步推进
“十一五”规划编制时,市还未实行城市交通差别化管理,故静态交通设施建设未列入规划中。后根据市交通管理职能调整,区加强了静态交通设施建设和管理:
一是完善停车管理的体制机制。成立交通管理中心,对本区机动车、非机动车道路停放实施长效管理。制订并实施了《杨浦区机动车道路停车场管理实施意见》、《杨浦区非机动车道路停放点管理实施意见》。
二是推进公交枢纽、首末站等交通设施建设,逐步落实公交优先战略。结合中环线建设,建成中环军工路公交枢纽站,启动中环五角场枢纽工程建设,2010年底全面启动建设新江湾城淞沪路-殷行路东北角公交枢纽站;完成了周家嘴路(大连路-黄兴路)公交专用道;为适应区内各区域的开发,不断优化公交线网规划,并新增了26对公交港湾式车站。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三是交通管理智能化、信息化初见成效。2008年启动五角场核心区停车智能诱导系统建设,逐步推进交通信息化管理,已建成一、二、三级诱导屏24个。五角场核心区智能停车诱导系统一期已经建成投入使用。
(二)水务设施建设与管理
“十一五”期间,是本区水务基础设施建设大跨越大发展的时期。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经过五年努力,全区水务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防汛防台能力进一步增强,水环境治理的成效日益显现。
1、一线防汛设施确保安全
按照黄浦江一线防汛墙千年一遇、内河防汛墙50年一遇的标准,加大防汛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防大汛、抗大灾的能力,确保了区安全度汛。共投资近4000万元,完成黄浦江一线25处防汛墙及内河27个防汛墙等设施的加固维修工程;完成“十一五”规划沿江一线防汛墙维修除险工程。沿江一线防汛墙标高100%达到千年一遇标准,内河防汛墙50年一遇的标准基本达到。
防汛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修订完善了区及有关部门、街道镇防汛防台应急处置预案,并开展了应急演练,提高预案的针对性、操作性、实战性。加强防汛信息化管理,完善了防汛信息系统,建成区防汛指挥部应急指挥中心。
2、排水系统建设步伐加快
建成民星北排水系统,改建升级大武川、五角场排水系统。全区排水系统覆盖率提高到90%。
(1)民星北排水系统。民星北地区是本区排水系统的空白点。“十一五”期间对该地区排水系统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建设。目前已完成民星北泵站的工程建设并全面运行。民星北排水系统填补了本区北部的排水系统空白,解决了军工路、闸殷路地区沿线单位污水直排黄浦江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