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完善灵活就业的政策体系,引导多元化就业。积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规范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鼓励青年居家创业、就业。鼓励企业采取灵活工时方式雇佣失业转岗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对灵活就业的个人,建立健全低收入补助政策和社会保险费补贴政策。
3、以“充分就业社区”为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社区就业服务站建设,完善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全覆盖排摸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和低保家庭情况,建立健全失业预警和就业托底机制,有效实施就业帮困,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对就业特别困难的人员,经认定后三个月内实现就业,对零就业家庭成员,经确认后一个月内至少一人实现就业。建立培育、激励和考核机制,稳定就业援助员队伍,不断提高就业援助能力。
4、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不断提高首次就业率。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在坚持市场化就业的前提下,综合运用扶持创业、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职业见习、就业援助等政策措施,为大学毕业生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大力营造大学生自我适应、自我提升的就业文化,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加强大学生职业见习基地建设,增强见习针对性,更多地与就业机会、就业能力实训结合起来。在一些见习成效显著的企业,逐步形成一批相对固定的大学生见习岗位,配套一定数量的见习专用设备设施,建立一套完整、先进的大学生职业见习管理制度、带教模式,把这些企业建成“高质量、高要求、高成效”的稳定型大学生职业见习基地。
5、加强就业指导与援助工作。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努力提高职业指导成功率,进一步加强职业指导员队伍建设,健全完善职业指导员的激励考核机制。进一步加强就业援助员队伍建设,提升就业援助员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就业援助员对就业托底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作用。
6、重视外来从业人员的就业保障。继续加强对外来从业人员就业情况的动态监测,扩大外来从业人员就业服务机构,完善外来从业人员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对外来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作用,引导外来从业人员合理流动,不断提高外来从业人员就业稳定率。
7、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充分利用残疾人就业保障基金,积极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不断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
(二)立足创业带动就业,努力构建富有活力的就业促进机制
大力促进创业活动,通过政策支持、平台服务,为创业实践者创造更加良好的创业环境,扩大创业的就业带动效应。
1、搭建多层级创业载体。重点是完善和形成四个层面的创业载体,一是以“3310”创业园和留学人员创业园为代表的引领载体,主要是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创业载体。二是以实训基地示范园为重点的大学生创业示范载体,不断建立和完善“预孵化-孵化-加速孵化”三级孵化体系。三是以高校科技园为核心的大学生创业载体,主要是形成以各个大学科技园区与大学强势学科相对应的专业特色。四是以街道开业园为支撑的大学生创业基础载体,这四个载体的功能、形态、定位各不相同,又互为补充,覆盖高端、中层、基础创业服务平台清晰的多层级创业载体布局。
2、构建创业公共服务平台。以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和各个大学生创业园区为重要载体,积极贯彻落实高校毕业生创业计划,探索实践面向市场的创业培育模式,形成杨浦区大学生创业的集聚优势。重点是依托实训基地内的创业能力实训、产品实验试制平台、创业企业孵化及创业指导服务等四大功能平台,并辅以专家指导、培训活动、产品培育、人事绿色通道等软性服务,形成一个完整的创业服务链和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
3、完善创业服务体系。依托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创智天地和各个创业园区,进一步充实、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创业服务功能。加强区创业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业性创业服务机构,形成创业投资机构、创业辅导培训机构、创业评估与咨询机构的集聚。尤其要充实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的服务功能,提升整体公共创业服务水平,形成创业集聚效应和在全市、全国的示范引领效应。大力引进和发展各类创业投资机构,为完成孵化的创业项目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专业化后续服务,构建“私募投资+专业顾问+市场加速”的服务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