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健全质量评价考核机制。制定质量强省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省政府每年对各地、各有关部门的质量工作落实情况及效果进行考核,并通报考核结果,对质量强省工作先进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同时,将考核结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严格质量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加大警示问责和督导整改力度,严肃查处质量事故涉及的渎职腐败行为。
(三)强化质量准入退出机制。发挥质量监管职能作用,对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资源浪费以及危及安全的产品,严格生产许可管理和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管,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对缺陷产品和不安全食品,实施严格的召回制度。对不能满足准入条件、不能保证质量安全和整改后仍然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依法强制退出。对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坚决依法取缔。
(四)创新质量发展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质量奖励制度,设立江苏省质量奖,每年奖励3-5个质量管理先进、成绩显著的组织,树立先进典型,激励广大企业和全社会重质量、讲诚信、树品牌。创新质量奖评审工作机制、推广工作体系和服务工作平台,不断提升江苏质量竞争力。鼓励争创国家级质量奖,进一步激发广大企业和全社会创造质量、追求卓越的积极性。各地也要建立相应的政府质量奖励机制。
(五)完善品牌发展激励机制。深入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完善名牌培育、评价、宣传和保护机制,进一步加强地理标志产品、商标、名牌工作,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保护力度,建设有利于品牌发展的长效机制和良好环境。支持企业依托技术标准开拓海外市场,实施品牌经营和市场多元化战略,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对拥有自主发明专利和主导起草国家标准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优先认定为江苏名牌产品,其商标优先认定为江苏省著名商标。
六、加强质量基础建设
(一)加强质量创新能力建设。加强质量研究机构和质量教育学科建设,大力实施“十百千万”质量人才工程(邀请10名全国相关行业质量专家为我省首席质量专家,建立100名省内著名质量专家、1000名企业首席质量官、1万名质量工程师组成的质量专家人才库),形成数量充足、层次分明、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质量专业人才队伍。加强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研究,提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一批重点突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卓越绩效孵化基地等质量创新基地。推动实施重大质量改进和技术改造项目,培育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服务为核心的质量新优势。
(二)加强标准化工作。完善标准化管理体制,创新标准化工作机制,推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加强标准化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的有效衔接,构建标准与标准化研发基地,建立完善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标准体系。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增强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推动优势技术与标准成为国际标准,积极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推进产业联盟标准化。争创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建立江苏省标准创新贡献奖。完善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快速有效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