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新开工建设枢纽60个以上,为促进郊区新城和大型居住社区建设、完善铁路和轨道交通公交配套、实施公交线网优化调整提供坚实支撑。结合客运交通枢纽的建成投运,不断优化调整公交首末站设置,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实现约900条次公交线路进入枢纽站。
2.枢纽衔接配套规划
以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枢纽内部各种交通方式的高效衔接,同步完善信息化设施和智能调度系统,减少换乘距离和等候时间。落实客运交通枢纽无障碍设施建设。协调推进枢纽周边配套道路系统建设,完善交通组织,方便公交车辆进出枢纽,避免较长距离绕行,提升公交线路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铁路配套客运枢纽建设,完善公共交通衔接服务。结合闵行、宝山等区的实践经验,加强枢纽内公共租赁自行车配套,扩大服务网络,完善交通微循环。
根据不同区域的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合理确定枢纽所应具备的功能和相应规模。内环内依托枢纽提高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换乘以及地面公交不同线路之间换乘的便捷性,并满足慢行交通换乘公共交通的客流需求,配套建设非机动车停车设施;部分枢纽引入周边占路设置的公交线路,逐步减少现有占路设置的公交首末站,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内外环间突出枢纽的多方式换乘、多方向转乘和多层次转运功能,满足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紧密衔接的要求,为地面公交线网优化调整提供基础条件,配套建设相应的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出租汽车候客泊位等。外环线附近的部分枢纽配套设置一定规模的机动车停车泊位;部分枢纽满足对内对外交通的衔接转乘需求。外环线以外区域结合郊区新城、新市镇及轨道交通等建设同步实施客运枢纽建设,通过枢纽扩展地面公交线网,形成市通郊线网,郊通郊线网,城、镇、村延伸网和新城镇线网,以多层次、深覆盖的公交网络增加居民出行的便捷性,并通过枢纽建设,形成综合服务配套功能,引导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三)地面公交
1.公交线网规划
结合轨道交通和枢纽建设、大型居住社区(保障房基地)开发、边远小区配套、城乡一体化建设等,中心城进一步提高公交运营速度和准时性,郊区大力提升服务水平,全面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基础的公共交通网络,实现公交网与轨道网“两网合一”。
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快捷、准时和地面公交加密、补缺的优势,有序推进公交线网优化调整,分区域、按功能优化线网结构,全面形成骨干线、区域线、驳运线三级功能清晰的网络。
骨干线路运行的主要客运走廊优先设置公交专用道,提高运行速度和可靠性;通过采取灵活的运营组织方式,如设置大站快车、利用高速公路(快速路)开辟快线等形式,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吸引力。
区域线服务于城市次要客流走廊,加密公交线网,扩大公交线路的服务范围。
驳运线以居住区为重点,连接轨道交通站点、公交枢纽以及周边的学校、社区服务中心、医院、商场等公共活动区域,填补公交线网空白区域或服务不便区域,满足居住区居民换乘或生活出行需求。
内环内“减负”。以轨道交通为主导,视客流情况,削减与轨道交通客流走廊重复的线路,减少或缩短穿越性长线路;针对部分轨道交通线路运能不足,规划在轨道交通重复路段上灵活设置大站车,疏解、分担轨道交通的客流压力。对轨道交通未覆盖区域设置骨干线路,依托专用道提高骨干线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依托枢纽完善公交与轨道交通的衔接换乘,引导居民出行以“步行+公共交通”为主。
内外环间“搭桥”。以轨道交通为骨架,调整区域线,填补公共交通网络空白,增加连接轨道交通站点、枢纽和居住区客源点之间的驳运线,便于市民出行换乘,为放射状的轨道交通线路和公交骨干线路集散客流,引导居民出行以“公交接驳+轨道交通、公交骨干线”为主。
外环外“扩网”。郊区形成“公交骨干线网+星形辐射线”组成的公交线网。根据需求,有序发展快速公交、常规公交、出租汽车等多样化的客运交通方式。郊区新城与中心城之间实现以轨道交通或郊区铁路为主的高效衔接,继续优化完善市通郊线路,按规划搞好线路的退出和撤并,对无轨道交通通达的崇明新城,依托高速公路网发展点到点公交快线。郊区新城之间利用高速公路,构建快速公交联系,加强郊区间的沟通。继续发挥两级政府的管理优势,进一步完善区内公交网络,重点发展新城到镇、镇到村的两级公交网络。郊区新城和新市镇中心区域大幅提高公交线网和站点覆盖率,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采用中心城标准,引导居民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新市镇与所属村之间在“村村通公交”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公交服务水平,提供安全、可靠的公交服务。
依据线路功能、技术性能、运输效率等指标,结合枢纽、公交专用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确定运输效益较高、线路长度与平均站距较优、能与轨道交通有效互补、区域联系功能显著的95条骨干线路。“十二五”期间,预计骨干线网将承担全市公交客运量的25%左右,充分体现主骨架作用。
2.公交专用道系统规划
大力推进轨道交通未覆盖客流走廊的公交专用道建设,力争形成300公里左右的公交专用道网络,合计服务骨干线82条(216条次)。规划在内环内形成公交专用道基本骨干网络,与轨道交通网联合形成中心区公共交通快速通行网络;内外环间构筑与轨道交通站点、客运交通枢纽相衔接的公交专用道骨架。在部分客运走廊上试点实施中央式公交专用道。积极鼓励和支持郊区各区县结合新城和新市镇发展,根据公交客运需求和道路通行情况,逐步推进公交专用道的规划和建设。在适当区域研究发展快速公交。
在“三纵三横”主干道上研究并试点公交车辆通行“信号优先”。加强执法,强化管理,确保专用道的路权专用,进一步提高公交运营速度、服务效率和服务能力。加强公交专用道与枢纽的衔接,提高地面公交运行速度和可靠度。
到2015年,力争使公交专用道总里程达300公里左右,其中中心城约240公里左右。浦西地区重点实施中山南二路、天钥桥路、宛平南路、石龙路、大渡河路-古北路-桂林路、曹杨路-江苏路-华山路等公交专用道;浦东新区重点建设高科西路、张杨路、浦东大道、金桥路、成山路等公交专用道。
根据松江新城公交专用道建设经验,适时推进郊区公交专用道建设,在闵行、青浦新城、奉贤南桥新城、嘉定新城和浦东惠南地区等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有序发展专用道。
3.公交场站设施规划
公共汽电车停车保养场、汽车站(含保养功能)建设。新建、改建公交停保场、汽车站20座,新增公交停车泊位3510个,基本实现公交车辆进场停放。中心城现有公交停车场保养场布局保持稳定,通过改扩建,适度增强停车能力;加快郊区各区县公交停车场保养场建设,实现“一城一场”、“一镇一枢纽(场)”,满足公共汽电车停放保养需求。公交场站设施管理单位严格按照相关维护标准,制定年度计划,对相关设施实施日常维护和大、中修工程。
新建居民小区公交首末站规划与建设。对2万人以上的新建居住区,配套建设相应规模的公交首末站。对分片开发的较大规模居住区,由市、区县规划主管部门和交通主管部门根据开发实施进度,提出配套公交站点设施的实施要求。当开发达到一定规模(1500户)之后,实施配套公交站点设施建设。结合大型居住社区规划建设,以区县为主,市、区县联手,同步完善公共交通配套。
公交首末站、中途站建设。结合客运交通枢纽建设和地区开发,不断优化调整公交首末站设置,逐步消除占路首末站。新建或改建的城市主、次干道根据需要,设置公交港湾式停靠站。合理设置中途站,减少乘客步行到站距离。加强公共交通站点配套设施建设,方便与非机动车等慢行交通方式的衔接,落实首末站无障碍设施建设。
4.车辆技术装备
提高车辆整体环保水平。加大车辆报废更新力度,淘汰低标准、高油耗车辆,基本杜绝公交车冒黑烟现象。鼓励企业购买使用环保要求更严、排放标准更高的车辆。根据全市统一部署,实施国五排放标准,不断提高车辆排放水平。加强公交车和出租车检查与维护保养(I/M)力度,在公交、出租行业试行推广简易工况法检测体系。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