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设100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依托各县(市)区的乡镇农技中心,配备办公室、实验室、培训教室、试验示范田等设施,建成以利益为纽带的“专家大院”,整合专家的智力资源、社会科技资源,与多元化的社会科技投入相结合,实现科技要素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专家和“大院”之间,“大院”和农民之间,通过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实现互惠互利、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让农民与农业科技专家零距离接触,共同操作,一起实践,确保农民科技素质在高起点上快速提高。
(五)组织百名教授进百企。组织华中农业大学、襄樊学院、襄樊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专院校的教授与我市10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对接,实行合作共建。教授为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培训技术骨干,改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水平,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企业通过组织技术人员与教授共同开展科研工作,吸收新思想、新理念,借助于传帮带作用,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选派200名农业科技特派员。从农民和涉农企业的需要出发,推进科技项目对口连接,科技人员对口支援。从市直和县(市)区机关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选出一批素质高,责任心强,有专业特长、技能和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派往乡镇、村、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其他经济合作组织,进行经常性、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帮扶,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与致富本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五、保证措施
(一)组织保障。农科教结合是党中央、国务院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决策,是落实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大举措。各地要进一步提高对农科教结合重要意义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成立农科教领导机构,建立例会制度,为农科教结合工作提供有效的组织保证。加大统筹力度,采取扎实有效措施,推动农科教结合的深入发展。
(二)资金保障。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并存的多元化农科教投入体系。针对农科教结合工作的非营利性和社会公益性,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多层次筹资,千方百计增加对农科教结合的投入。确保农业科技基础建设、中试示范、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科技培训的资金需求。
(三)制度保障。建立农科教结合的管理机制、目标责任考核机制、检查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明确责任,严格考核,表彰先进,鞭策落后。充分调动各部门和广大科技人员、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农科教“大合唱”,不断推进我市农科教结合工作和现代农业迈上新的台阶。